基本信息
书名: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
定价:39.00元
作者:仲富兰,何华湘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6-01
ISBN:9787010089096
字数:298000
页码:3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浙江省社科规划重大课题、绍兴市重大文化工程《越文化通论》之一,也是属于特色的开创性研究课题之一,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创新意义。本书的*特色就是基于越文化的区域性组成部分,将大量史料和资料汇于一炉,论证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浙江省、绍兴市特色文化产业的源头活水,对其核心与灵魂——“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作出了概览、鸟瞰和文化意义的阐发。
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越地民风民俗及其古老百越族习俗文化的传统基因。它不限于典籍上记载的古越人原始风情,也包括流传于后世的种种越地的民情、礼俗、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及民间信仰,尤其是从这些习俗信仰中反映出来的越人的质朴、悍勇和开拓进取的心理特征和精神气质。
随着文化生态环境的不断变迁,越文化之非物质文化形态必然要自觉或自发地随之发生非良性变异或蓰性变异。面对外来文化和新的生存环境时,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自我调节,与时俱进,进行基于原质的创新。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越地文化与多种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与统一。
目录
作者介绍
仲富兰。男,汉族,1950年11月生,上海市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海人民声播电台新闻台副总监、高级记者,《新闻午报》主笔。主要社会为上海市社联委员、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香港中国文化
文摘
序言
阅读《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它让我有机会去“看见”那些可能已经被遗忘,或者被现代文明所掩盖的珍贵文化碎片。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越地传统医药和养生文化的章节所打动。 作者并没有把这部分内容写成枯燥的医学史,而是将草药的采集、炮制,以及各种古老的养生方法的应用,都融入了越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历史故事之中。我读到了关于某个山村里,老人们如何根据季节变化,采集特定的草药来调养身体,如何运用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制作出具有疗效的药酒或药膳。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传统医药并非只是单纯的治疗手段,它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越地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往往蕴含着古人对疾病的理解、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健康长寿的渴望。这些故事,就像一颗颗饱含智慧的种子,在我的脑海中悄然生根发芽,让我对“健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传统手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信息爆炸、批量生产的时代,那些手工制成的物品总能带给我一种特别的慰藉。翻开《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我立刻被书中关于越地传统染织技艺的部分吸引住了。作者不仅仅是介绍了丝绸的织造、印染过程,更是将这些技艺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书中详细描述了越地特有的植物染料是如何被采摘、加工,以及不同染料所呈现出的独特色彩,这些色彩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更是承载了当地人对自然万物的理解和敬畏。我还读到关于某个特定地域的扎染技艺,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一个复杂的步骤,从如何扎制图案,到如何浸染,再到最后的作品呈现,仿佛我亲身参与了整个制作过程。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还采访了许多老一辈的手艺人,记录了他们充满智慧的口述历史,以及他们在传承技艺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坚持。这些真实的叙述,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件非遗作品背后,都凝聚了无数匠人的心血和智慧,也连接着一段段鲜活的历史记忆。
评分读到《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在翻阅之前,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的理解其实非常模糊,总觉得是些古老、遥远、离我们生活很远的东西。但这本书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以一种非常生动、细腻的方式,将那些曾经隐藏在民间、代代相传的技艺、习俗、表演艺术等鲜活地呈现在我面前。 尤其是书中对越地戏曲的描写,简直就像把我带到了那个古老的戏台边。我能想象出那些身着华丽戏服的演员,在灯光下挥洒自如的身段,听见他们抑扬顿挫的唱腔,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情感张力。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剧种和历史,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戏曲背后蕴含的民间智慧、社会变迁以及与当地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风土人情。例如,某一个地方戏的唱腔,作者就细致地分析了其如何受到当地劳动号子、民间歌谣的影响,甚至追溯到早期农业生产中的某种节奏和韵律。这种连接,让我觉得非遗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的土壤之中。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地方的文化,最能反映其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而《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这本书,正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为我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越地人文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越地民间说唱艺术的篇章。 作者并非仅仅在介绍“书面语”的传统曲艺,而是将那些在市井街头、乡间田野中流传的“活着的”说唱形式,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仿佛能听到说书人在灯光昏暗的茶馆里,抑扬顿挫地讲述着古老的故事,看到表演者们凭借着一把简陋的乐器,就能引得满堂喝彩。书中对某些地方的“莲花落”或“滩簧”等曲艺的分析,细致入微,不仅仅是技法上的探讨,更是挖掘了这些曲艺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民众的情感寄托,以及它们在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我甚至能感受到,在那些朴实无华的唱词背后,蕴含着老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对不公的呐喊,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这种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文化形式,让我觉得无比亲切和真实。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越地”这个概念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历史课本上对越国、勾践的模糊印象。但《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着的、充满活力的越地,一个不仅仅有历史遗迹,更有鲜活文化传承的地域。 书中对于越地民俗节庆的描写,尤其令我印象深刻。那些看似平常的节日,在作者的笔下却展现出惊人的丰富性和深厚内涵。比如,某个地区的端午节习俗,不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更包含了驱邪避疫的古老信仰,以及对屈原精神的纪念,并且在不同乡镇之间,这些习俗又有着细微而有趣的区别。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生动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这些习俗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又如何在传承中保持其核心的精神。我甚至读到了关于某个地方的婚礼习俗,其繁复而充满仪式感的流程,以及其中蕴含的关于家庭、婚姻、社群关系的古老智慧,这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