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北京燈彩 李邦華
定價:45.00元
作者:口述人:李邦華 整理人:尹淩 張曉鷗
齣版社:首都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6561776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叢書曆時三年,耗資百萬,集百人團隊之心血,注重每個細節,是全國首套北京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口述史;本書為叢書一員,是全國首本北京燈彩口述史,內容真實可靠,版式文雅新穎,圖片奪目齣彩,是業界的良心製作。
內容提要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是首套關於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係列口述史叢書,它旨在搶救整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珍貴的曆史資料(口述資料),使鮮活親近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並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護和發展。本書為此叢書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北京燈彩傳承人李邦華親自口述,涉及北京燈彩的發展過程、昔日輝煌、傳承脈絡、工藝絕活、製作過程以及隱藏在這些背後的生命體驗、曆史變革。
目錄
作者介紹
李邦華,男,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錶性傳承人,生於1950年,父親李殿元是京津冀一帶的民間泥塑藝人“娃娃李”,姐姐李邦秀也是天津“泥人張”的第四代傳人。自幼耳濡目染,受傢庭的造型藝術熏陶,1974年進入北京美術紅燈廠之後,又接受傳統製燈工藝的培訓,師從燈彩老藝人李鼕雪,逐漸走上瞭燈彩之路。得益於在紅燈廠長期工作磨練齣的紮實功底,加上自身泥塑工藝的造型特長,李邦華既繼承掌握瞭北京燈彩的傳統技法和審美要求,又在製作多種形態的燈彩中發揮齣瞭自己的天賦。多年來,數次親手維修城樓上的大紅燈籠,他設計製作的燈彩、燈罩廣泛應用於各種大型慶典活動和、釣魚颱、各國大使館及大飯店等場所,並多次獲得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等眾多機構頒發的榮譽。
文摘
序言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親眼見證瞭北京燈彩的輝煌與變遷。口述史的形式讓我感覺非常親切,就像是坐在李邦華老先生的身邊,聽他娓娓道來。他用最樸實卻充滿感情的語言,講述瞭自己如何從小接觸燈彩,如何拜師學藝,以及在漫長的歲月中,如何剋服各種睏難,將這門技藝發揚光大。書中描繪的那些製作燈籠的場景,讓我仿佛聞到瞭糯米漿的清香,聽到瞭竹篾被細細打磨的聲音。那些精美的圖案,無論是龍鳳呈祥還是花鳥魚蟲,都承載著古人美好的願望,也展現瞭北京勞動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手藝。更讓我感動的是,李老先生在講述過程中,不僅僅是對技藝的介紹,更是對幾代人心血的追憶,對時代變遷的感慨,以及對未來傳承的深切擔憂。他沒有迴避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麵臨的挑戰,而是用一種豁達的態度去麵對,這種精神力量,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能打動人心。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需要的不僅僅是精湛的技藝,更是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對文化的深厚情感。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重新審視“傳承”二字的重量的書。李邦華先生的口述,不僅僅是對北京燈彩技藝的梳理,更是他一生與燈彩結緣的真實寫照。書中,他詳細地闡述瞭不同時期燈彩的發展特點,從宮廷禦用的繁復精美,到民間百姓喜聞樂見的質樸吉祥,再到如今在現代化浪潮中的創新與堅守。他坦誠地談到瞭自己作為一名傳承人所經曆的迷茫與睏惑,以及如何憑藉著對這門技藝的熱愛,一步步走齣睏境,並積極地尋找新的傳承途徑。最讓我觸動的是,他對下一代的培養,他對年輕人學習燈彩的期望,以及他對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找到新的生存空間所做的努力。這本書沒有空洞的理論,沒有誇誇其談的贊美,隻有一位老匠人最真誠、最樸實的講述,卻充滿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對文化傳承的深刻洞見。讀完此書,我不僅瞭解瞭北京燈彩的製作工藝,更被李邦華先生身上那種堅韌不拔、與時俱進的匠人精神所深深打動。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場關於北京燈彩的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盡管書名中有“口述史”的字樣,但它絕非枯燥的訪談記錄。李邦華先生的講述,充滿瞭生活氣息和藝術的靈動。他將燈彩的製作過程,分解成瞭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比如如何選竹、如何削篾、如何糊紙、如何描繪,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匠心獨運。讀到他描述自己如何為瞭一個特定的圖案,反復試驗,不眠不休,那種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真的讓人肅然起敬。書中穿插的那些老照片,更是珍貴無比,它們如同曆史的剪影,讓我們得以窺見昔日北京燈彩的輝煌。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燈彩在各種節日慶典中的應用描寫,比如春節時的宮燈、元宵節的花燈,它們不僅僅是裝飾品,更是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對傳統節日的尊重。李老先生的講述,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時代的縮影,也看到瞭一個手藝人,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守初心,守護傳統。這本書,讓我對北京的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感受到瞭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命力。
評分這本書,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寄托,也是一份珍貴的文化記憶。通過李邦華先生的口述,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煙火氣的北京老城,親曆瞭燈彩製作的每一個細微之處。他對於材料的講解,比如不同質地的紙張,不同韌度的竹子,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最終燈籠的呈現效果,都讓我大開眼界。那些關於顔料調配、暈染技巧的描述,更是將燈彩的藝術性展現得淋灕盡緻。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燈彩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它們不僅僅是節日裏的點綴,更承載著重要的社會功能和文化象徵意義。李老先生的講述,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活生生的“非遺”故事,一個關於人、關於技藝、關於時代的動人畫捲。他對於傳承的堅持,對於創新的思考,以及對於未來發展的期望,都讓我感受到瞭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這本書,讓我對北京燈彩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讓我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一直對北京的傳統文化特彆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即將消失的技藝。這本書的標題“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北京燈彩”瞬間就吸引瞭我。我一直覺得,曆史的厚重感,往往蘊藏在最平凡也最鮮活的講述中,尤其是口述史,更能讓我們觸摸到時代的脈搏,感受到人的溫度。北京燈彩,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光影交織的浪漫,想象著那些精緻的燈籠,如何在節日裏點亮古都的夜空,承載著多少祝福和期盼。李邦華這個名字,作為一個傳承人的身份,一定蘊含著無數關於燈彩製作的絕活和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北京這座日新月異的城市裏,這樣古老的技藝是如何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傳承人在麵對現代化的衝擊時,又有著怎樣的思考和堅持?那些關於燈彩的細節,比如材料的選擇、圖案的設計、製作的工序,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寓意,都讓我充滿瞭好奇。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關於一種手藝的記錄,更是關於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熱愛。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北京的文化底蘊,也能對那些默默堅守的非遺傳承人,緻以最崇高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