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北京灯彩 李邦华
定价:45.00元
作者:口述人:李邦华 整理人:尹凌 张晓鸥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656177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丛书历时三年,耗资百万,集百人团队之心血,注重每个细节,是全国首套北京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口述史;本书为丛书一员,是全国首本北京灯彩口述史,内容真实可靠,版式文雅新颖,图片夺目出彩,是业界的良心制作。
内容提要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是首套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口述史丛书,它旨在抢救整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的历史资料(口述资料),使鲜活亲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灯彩传承人李邦华亲自口述,涉及北京灯彩的发展过程、昔日辉煌、传承脉络、工艺绝活、制作过程以及隐藏在这些背后的生命体验、历史变革。
目录
作者介绍
李邦华,男,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生于1950年,父亲李殿元是京津冀一带的民间泥塑艺人“娃娃李”,姐姐李邦秀也是天津“泥人张”的第四代传人。自幼耳濡目染,受家庭的造型艺术熏陶,1974年进入北京美术红灯厂之后,又接受传统制灯工艺的培训,师从灯彩老艺人李冬雪,逐渐走上了灯彩之路。得益于在红灯厂长期工作磨练出的扎实功底,加上自身泥塑工艺的造型特长,李邦华既继承掌握了北京灯彩的传统技法和审美要求,又在制作多种形态的灯彩中发挥出了自己的天赋。多年来,数次亲手维修城楼上的大红灯笼,他设计制作的灯彩、灯罩广泛应用于各种大型庆典活动和、钓鱼台、各国大使馆及大饭店等场所,并多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众多机构颁发的荣誉。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北京灯彩的辉煌与变迁。口述史的形式让我感觉非常亲切,就像是坐在李邦华老先生的身边,听他娓娓道来。他用最朴实却充满感情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如何从小接触灯彩,如何拜师学艺,以及在漫长的岁月中,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书中描绘的那些制作灯笼的场景,让我仿佛闻到了糯米浆的清香,听到了竹篾被细细打磨的声音。那些精美的图案,无论是龙凤呈祥还是花鸟鱼虫,都承载着古人美好的愿望,也展现了北京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手艺。更让我感动的是,李老先生在讲述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技艺的介绍,更是对几代人心血的追忆,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未来传承的深切担忧。他没有回避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而是用一种豁达的态度去面对,这种精神力量,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文化的深厚情感。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传承”二字的重量的书。李邦华先生的口述,不仅仅是对北京灯彩技艺的梳理,更是他一生与灯彩结缘的真实写照。书中,他详细地阐述了不同时期灯彩的发展特点,从宫廷御用的繁复精美,到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质朴吉祥,再到如今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创新与坚守。他坦诚地谈到了自己作为一名传承人所经历的迷茫与困惑,以及如何凭借着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一步步走出困境,并积极地寻找新的传承途径。最让我触动的是,他对下一代的培养,他对年轻人学习灯彩的期望,以及他对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找到新的生存空间所做的努力。这本书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夸夸其谈的赞美,只有一位老匠人最真诚、最朴实的讲述,却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洞见。读完此书,我不仅了解了北京灯彩的制作工艺,更被李邦华先生身上那种坚韧不拔、与时俱进的匠人精神所深深打动。
评分一直对北京的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即将消失的技艺。这本书的标题“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北京灯彩”瞬间就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厚重感,往往蕴藏在最平凡也最鲜活的讲述中,尤其是口述史,更能让我们触摸到时代的脉搏,感受到人的温度。北京灯彩,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光影交织的浪漫,想象着那些精致的灯笼,如何在节日里点亮古都的夜空,承载着多少祝福和期盼。李邦华这个名字,作为一个传承人的身份,一定蕴含着无数关于灯彩制作的绝活和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北京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里,这样古老的技艺是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传承人在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时,又有着怎样的思考和坚持?那些关于灯彩的细节,比如材料的选择、图案的设计、制作的工序,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寓意,都让我充满了好奇。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关于一种手艺的记录,更是关于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北京的文化底蕴,也能对那些默默坚守的非遗传承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场关于北京灯彩的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尽管书名中有“口述史”的字样,但它绝非枯燥的访谈记录。李邦华先生的讲述,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的灵动。他将灯彩的制作过程,分解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比如如何选竹、如何削篾、如何糊纸、如何描绘,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匠心独运。读到他描述自己如何为了一个特定的图案,反复试验,不眠不休,那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真的让人肃然起敬。书中穿插的那些老照片,更是珍贵无比,它们如同历史的剪影,让我们得以窥见昔日北京灯彩的辉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灯彩在各种节日庆典中的应用描写,比如春节时的宫灯、元宵节的花灯,它们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传统节日的尊重。李老先生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看到了一个手艺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初心,守护传统。这本书,让我对北京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寄托,也是一份珍贵的文化记忆。通过李邦华先生的口述,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北京老城,亲历了灯彩制作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他对于材料的讲解,比如不同质地的纸张,不同韧度的竹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最终灯笼的呈现效果,都让我大开眼界。那些关于颜料调配、晕染技巧的描述,更是将灯彩的艺术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灯彩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节日里的点缀,更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李老先生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非遗”故事,一个关于人、关于技艺、关于时代的动人画卷。他对于传承的坚持,对于创新的思考,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期望,都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对北京灯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