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延安文化思想概论 | 作者 | 曾鹿平,姚怀山 |
| 定价 | 45.00元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1376102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在学术领域内总结、阐发延安文化的精髓尚属,是“延安学”分支研究的重要成果,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文化建设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导论 延安文化——一种思维模式的解读 章 延安文化的背景:历史方位与与政策基础 节 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的“试验区” 第三节 知识分子政策与文化统一战线 第二章 毛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道路 节 从本本主义到实事求是 第二节 中国道路的理论体系 第三节 毛思想的成熟与确立 第三章 延安时期的哲学:实践认识论与唯物辩证法 节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哲学思想的创建 第二节 《实践论》和《矛盾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熟标志 第三节 “两论”思想的广泛运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完善 第四章 延安时期的政治学:联合与民主集中制 节 联合与“三三制”政权理论 第二节 民主集中制与宪政思想 第三节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第五章 延安时期的史学:政史合一与人民史观 节 延安时期的史学队伍、研究机构及代表性著作 第二节 延安时期毛的史学思想与史学研究 第三节 延安时期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及影响 第六章 延安时期的法律:阶级意志与人民本位 节 马克思主义与法学的研究与教育 第二节 法源在人民与党的法制政策的定型 第三节 公平正义与大众司法 第七章 延安时期的文艺:“小鲁艺”与“大鲁艺” 节 延安文艺的渊源与发展 第二节 毛《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第八章 延安时期的新闻出版:党的喉舌与大众理念 节 新闻出版的发展与繁荣 第二节 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与“全党办报”的方针 第三节 延安时期新闻出版的大众化和通俗化 第九章 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转变思想与学以致用 节 延安时期干部学校与干部教育的鼎盛 第二节 干部教育的首要任务——“重要的问题在于转变学员的思想” 第三节 理论联系实际与学以致用 第十章 延安时期的国民教育:文化普及与政治动员 节 从文化荒漠到全民教育 第二节 “民办公助”为主体的义务教育 第三节 社会教育与政治动员 第十一章 延安时期的科学技术:思想方法与面向实际 节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科学研究 第二节 面向实际与经世致用 第三节 大众化品格与科普运动 第十二章 延安时期的乡村文化建设:移风易俗与文化改造 节 移风易俗与社会精神风尚建设 第二节 “旧瓶装新酒”与民间文化艺术的改造 第三节 思想解放与民众文化意识革新 第十三章 延安整风运动:思想文化的繁杂与清一 节 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第二节 整风运动对思维模式的认定 第三节 整风运动思维模式的偏差 结束语 延安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延安文化思想概论》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窗口。初读之下,便被其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书中对延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详尽的描绘,尤其是在思想理论的形成与演进方面,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其历史渊源、时代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读到关于延安精神形成过程的章节,我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如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孕育出宝贵的精神财富。书中对于延安时期文化创作的论述也极其精彩,它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罗列,更是对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政治指向以及人民群众的普遍情感的深刻解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理论的同时,也注重引用大量的史料和文献,使得论证过程严谨而有说服力。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具体史实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让我在阅读中既能把握整体轮廓,又能体察细节之处的精妙。整本书的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和思想史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财富,更是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传承的生动教材。
评分深入阅读《延安文化思想概论》之后,我对其在梳理延安时期思想遗产方面的严谨性和客观性给予了高度评价。作者在对待一些敏感或存在争议的历史问题时,表现出了难得的审慎和周全。比如,在讨论延安时期不同思想学派之间的辩论与融合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站队或偏袒某一方,而是尽可能地呈现各方观点及其历史背景,力求做到真实反映。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思想的激荡与发展,以及最终走向统一的历史必然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延安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剖析,它不仅描述了如何打破旧有的思想束缚,更探讨了如何在新的理论框架下,构建新的思想体系。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思想的力量,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思想是如何引领社会变革的。读完相关章节,我对延安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思想的熔炉,以及其所孕育出的思想成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建设的权威参考。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延安文化思想概论》的某些章节,尤其是在对延安时期特定思想流派的辨析上,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在处理复杂学术问题的能力上展现了扎实的功底,他没有简单地将各种思潮进行机械的堆砌,而是试图去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甚至是一些隐性的张力。例如,在分析“实事求是”思想的演变时,作者不仅追溯了其哲学根源,还结合了当时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言行,层层剥茧,最终呈现出这一思想是如何在实践中逐渐成熟并被广泛接受的。这种分析方法,避免了将理论与现实割裂开来的枯燥,使得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另外,书中对于延安时期文艺政策的讨论也相当有见地,它揭示了在革命战争年代,艺术创作如何服务于政治目标,同时又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保持其独特性和感染力。这部分内容让我重新审视了艺术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以及艺术与权力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尽管某些章节的学术性较强,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理解,但其深度的挖掘和独到的见解,无疑为理解延安文化思想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评分我一直对延安时期那个充满革命激情与理想主义的年代充满好奇,而这本《延安文化思想概论》以一种相当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图景。书中对延安文化作为一种“红色文化”的形成与特征的阐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将延安文化简单地视为革命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探讨了它如何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以及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在阅读关于延安时期思想教育和干部培养的章节时,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对精神塑造的高度重视,以及如何通过思想的统一来凝聚力量、统一行动。这种对精神层面的关注,在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书中对延安文化如何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分析,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凝聚如此强大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虽然有时觉得某些段落的处理略显概括,但整体而言,这本书成功地传递了延安文化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历史价值。
评分初次接触《延安文化思想概论》,我主要被其在阐释延安时期社会转型中的思想作用方面所吸引。作者以一种相对轻松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描述了延安文化如何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强大动力。书中那些关于理想、信念、奋斗的篇章,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希望的年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延安时期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思想时所展现出的生动笔触,这使得冰冷的理论变得有血有肉,更加贴近人心。它让我明白,伟大的思想和文化,最终是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土壤之中,并由此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书中对延安文化如何在战争年代起到心理慰藉和精神支撑作用的论述,也让我深受触动。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条件下,正是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人们走过艰难岁月。整本书的叙述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题材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延安时期那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