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多面中国人
定价:40.00元
作者:麦高温贾宁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447659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个传教士眼中的清末中国,冷静审视中国人秉性的写实力作。要是在世界上找出一个骨头*硬的民族,中国人莫属。
1.是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年的“中国通”传教士麦高温写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代表作,作者精通汉学,曾写过多部关于中国文化的书。
2.从外国人的角度展现了清末中国的样子,对中国文化、中国人秉性的解剖采用了全新的视角,摆脱了中国人看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读来真实而新奇。
3.填补了图书市场上关于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的书的空白,对于了解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十分有助益。
4.不隐恶,不偏激,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既不丑化,也不美化,仅仅忠实于作者眼中的印象,显示出很强的人文精神。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作者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以朴实生动、十分口语化且极富现场性的讲述,为读者展现了外国人眼中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模样。作者对中国的观察之细致,分析之精妙,褒扬时的真挚、诚恳,批判时的尖刻、犀利——尤其是对中国人传统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的分析批判,既切中要害,让人难为情,又丝丝入理,令人动容。
目录
作者介绍
麦高温,英国传教士,1860年来华,先后在上海、厦门传教。在中国生活50年,精通汉学,著有《中华帝国史》《华南写实》等书。贾宁,毕业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英语系,有企业管理类译著出版。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很久,因为它每一章都值得我反复咀嚼和思考。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解读,也并非停留在那些书本上才有的概念,而是将它融入到每一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之中。比如,关于“孝道”的讨论,并没有止步于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而是深入到不同代际之间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这种古老的传统所面临的挑战和演变。我读到一位年轻的职业女性,她一边在事业上努力拼搏,一边又要面对家庭对她“早点结婚生子”的期盼,她夹在现代价值观和传统期望之间,那种内心的挣扎和困惑,让我感同身受。作者的文字,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选择。它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感受,去体味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复杂而又真实的人性。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每一个个体鲜活的生命体验中,不断被诠释和重塑。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社会学田野调查,只不过是用文字的形式。作者的观察角度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那些最显眼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人物,而是聚焦在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生活在社会边缘的普通人身上。我记得其中关于“小人物的坚持”那一章,描绘了一位在街边卖唱的老人,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坎坷,但他依然用歌声传递着生活的温度。作者没有去拔高他的行为,而是朴实地记录了他每天的生活,他的孤独,他的偶尔的欣慰,以及他手中那把饱经风霜的吉他。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时代浪潮中被推搡着前行的小人物,但他身上的那种韧劲和对生活的热爱,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加动人。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对于“成功”和“价值”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是不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坚持,才构成了社会最坚实的基础。它让我对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群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个剪影,仿佛包含了无数张脸孔,每一张都诉说着不同的故事。我拿到它的时候,心里其实有点忐忑,毕竟“中国人”这个词太宏大了,我怕书里会充斥着刻板印象和脸谱化的描绘。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细腻而又不失力量的笔触所打动。它没有试图去定义“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子,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观察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春节回家”的那个章节,作者没有仅仅描绘抢票的艰辛和团圆的喜悦,而是深入到每个人回家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羁绊和期待,那些关于亲情、关于故土、关于成长中不得不放下的东西。我读着读着,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看到了我的父母,看到了那些久别的亲人,那种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集体”其实是由无数个独特的“我”组成的,每一个“我”都有自己的挣扎、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脆弱与坚韧。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能让你透过表象,看到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深刻人性。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感是巨大的,它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某些群体认知的一些模糊印象。我一直觉得,当我们谈论某个国家或民族时,很容易陷入一种“群体性”的思维定势,认为他们都拥有相似的特质和行为模式。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将这种刻板印象一一剖析,让我们看到其背后真实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举个例子,书中对“打工者”的描写,并没有停留在他们辛勤工作的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在异乡的孤独感,他们对家庭的思念,以及他们在城市夹缝中生存的那份不屈。作者用了大量真实的案例和细腻的观察,将这些被淹没在数字和统计中的个体,重新拉回了我们的视野。我读到那位在工地里默默工作的父亲,他日夜操劳,只为了给远方的孩子买一本他从未读过的书;我看到那位在餐馆里忙碌的年轻女子,她怀揣着梦想,却被生活的琐碎压得喘不过气。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中国人”这个标签背后,无数个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承受着生活重压的个体。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民族,不能只看宏大的叙事,更要关注那些微小的、个人的生命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地域、职业或者年龄来划分,而是以一种更加贴近心灵的方式,将中国人这个群体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网络社交”的那一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现代人沉迷虚拟世界,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变迁和人际关系的重塑。我看到那些在网络上倾诉苦闷的人,他们或许在现实生活中不善言辞,却在虚拟空间找到了慰藉;我看到那些在网络上追逐潮流的年轻人,他们渴望被关注、被认可,即便这只是短暂的虚幻。这种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侧影,一个正在经历快速转型的社会,以及在这个转型期中,人们如何努力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价值。作者的文字冷静而客观,没有评判,只有呈现,而正是这种呈现,让我看到了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人们在这些变化中的适应与挣扎。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不仅仅是在阅读别人的故事,更是在审视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