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福建兵员动员研究 9787520117357

抗战时期福建兵员动员研究 978752011735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兰雪花 著
图书标签:
  • 抗战史
  • 福建历史
  • 兵员动员
  • 军事史
  • 社会史
  • 近代史
  • 战争史
  • 地方史
  • 民国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7357
商品编码:2982503273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抗战时期福建兵员动员研究 作者 兰雪花
定价 88.00元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20117357 出版日期 2017-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福建本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前线兵源不足时,福建地方兵役机构严格执行政策,落实兵员动员宣传工作,积极征兵,为前线充补大量兵员,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绪论、福建兵员动员的背景与有利条件、福建兵员动员的法规体系与组织机构、福建兵员动员的准备,以及重点描述了福建兵员动员的具体实施情况及兵员动员的成效与影响。


   作者简介
兰雪花,女,1973年9月生,福建省南平市人,畲族。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目录
章 绪论/001
第二章 福建兵员动员的背景与有利条件/012
  节 国民兵员动员的背景/012
  第二节 福建兵员动员的有利条件/023
第三章 福建兵员动员的法规体系与组织机构/036
  节 国民兵役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036
  第二节 国家兵役行政机构的组建与调整/053
  第三节 福建兵员动员的组织机构/059
  第四节 役政人员的组织与训练/072
第四章 福建兵员动员的准备/081
  节 振奋民众精神以准备动员/081
  第二节 健全保甲以完善基层组织/096
  第三节 宣传兵役以动员从军/107
  第四节 组训国民兵以储备兵员/128
第五章 福建兵员动员的具体实施/149
  节 福建兵员动员体制的完善与兵额配赋/149
  第二节 壮丁调查、检查和抽签/156
  第三节 壮丁征拨/174
  第四节 优待出征抗敌军人及其家属/188
  第五节 福建知识青年从军运动/208
第六章 福建兵员动员的成效与影响/236
  节 福建兵员动员的效率/236
  第二节 福建兵员动员的弊端及成因/254
  第三节 福建役政弊端的改革与纠正/278
  第四节 福建兵员动员评析/297
结 语/309
参考文献/318
附 表/336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烽火年代的海洋与山川:抗战时期福建的社会变迁与文化重塑》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抗日战争的烽火如何席卷福建这片东南沿海的土地,以及在这场民族存亡的考验中,福建社会所经历的深刻、复杂的结构性变迁与文化重塑。不同于以往将战争视为单纯军事对抗的叙事视角,本书聚焦于战争对福建社会肌理、经济基础、文化认同及日常生活层面的全方位冲击与重构。 福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既有漫长的海岸线,又深嵌崇山峻岭,自古以来便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强烈的侨乡属性。这种“海内”与“海外”的互动,在抗战时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本书通过对档案文献、地方志、私人回忆录以及口述历史的细致梳理与交叉印证,力图还原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抗战中的福建图景。 第一部分:战争前夜的福建:社会结构与地域韧性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抗战爆发前夕福建的社会经济图景。彼时,福建的现代化进程尚处于初级阶段,城乡二元结构显著,宗族势力依然强大。沿海地区的渔业、手工业与侨汇经济构成了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而内陆山区则多以小农经济为主,生存压力较大。我们探讨了军阀割据、国民政府统治的巩固与地方精英阶层的构成,特别是那些世代经营商业或拥有土地的家族,他们如何在动荡的政治格局中寻求生存之道。 重点分析了闽南、闽北、闽西等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和资源禀赋差异,这些差异在战争爆发后,直接影响了各地人民的反应模式和抗争策略。例如,作为革命老区的闽西,其意识形态的动员基础与沿海商业都市(如福州、厦门)的精英阶层动员机制存在显著不同。 第二部分:沦陷与坚守:空间重构与民众的生存智慧 随着日军的入侵,福建的陆地和海洋空间被强行撕裂和重组。本书详细考察了厦门、福州等重要港口城市的沦陷过程及其对地方经济命脉的毁灭性打击。日军的占领不仅仅是军事接管,更伴随着对物资、劳动力乃至文化机构的掠夺与控制。 然而,战争也激发了福建人民的强大韧性。本书关注了“战时内迁”的宏大叙事之外,那些被忽视的生存策略: 1. 内迁与流散: 分析了文化教育机构、工厂企业、政府机构向闽中、闽北山区乃至粤赣的艰难迁移过程。这种空间上的位移,如何迫使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重新适应山区环境,以及在流亡中如何维持其原有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传承。 2. 敌后抗争与社会动员: 考察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战争在闽西、闽北山区的开展,以及国民党地方武装在山区依托地利进行的游击和游杂武装的复杂互动。特别关注了基层民众如何在这种双重压力下,通过秘密社团、互助组织等方式维护社区秩序,避免社会彻底崩溃。 3. 侨汇的再定位: 探讨了海外华侨对家乡的支持如何从传统的宗族和商业投资,转向直接的抗战物资和经费援助。这种“跨国”的援助链条,在日军封锁下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成为支撑福建抗战的隐形力量。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的断裂与重塑:家庭、性别与阶层流动 战争是社会结构最剧烈的催化剂。本书深入探讨了抗战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了传统的父权制家庭结构和僵化的阶层界限。 1. 女性角色的转型: 随着大量青壮年男性被征召入伍、逃亡或牺牲,福建的女性——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不得不承担起维护家庭经济、照料老弱病残的重任。本书分析了妇女识字班、战时工厂女工、医疗救护队等新机构中女性角色的出现,这为战后社会性别观念的松动埋下了伏笔。 2. 新知识分子的崛起: 战时内迁使得大量来自省外和省内的知识精英聚集于相对安全的区域(如长汀、邵武),他们与地方士绅和底层民众产生了复杂的交集。这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特别是关于民族认同、科学救国和现代化建设的讨论,加速了传统儒家教育体系的瓦解。 3. 物资匮乏与投机活动: 战争必然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物资短缺。本书细致描绘了黑市的形成、投机商的兴衰,以及政府在管制经济方面的困境。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加剧,直接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并重塑了战时社会的财富分配格局。 第四部分:文化的坚守与认同的重构 在肉体和物质遭受摧残的同时,福建的文化生命力也经历了考验与升华。 1. 文化遗产的抢救: 考察了图书馆、博物馆、古籍文献在战火中的转移与保护工作,这些行动体现了精英阶层对福建历史文脉延续的坚定信念。 2. 方言与身份认同: 战争促使不同地域的福建人(如福州人、闽南人)在逃难过程中产生更多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弱化了地域间的隔阂,强化了“都是福建人”乃至“都是中国人”的宏大民族认同感。同时,地方戏曲、民间故事在战时被赋予了新的宣传和鼓舞人心的功能。 3. 纪念与创伤: 战争结束后,福建社会如何面对集体创伤?本书将考察战时修建的纪念碑、烈士祠的建立过程,以及地方记忆如何被官方叙事和民间情感共同塑造,为后世理解现代福建精神提供了深层背景。 结论: 《烽火年代的海洋与山川》旨在提供一个精细入微的区域史研究范本,揭示抗战不仅是一场外部入侵,更是一场深刻的内在洗礼。它塑造了现代福建人的生存哲学、社会网络以及对国家和家乡的复杂情感,为理解当代福建的地域文化与社会活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钥匙。本书的研究方法强调社会史、文化史与空间地理学的结合,力求以扎实的史料支撑起对复杂历史经验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我忍不住在深夜里合上书本,点燃一盏台灯,陷入沉思。那种感觉,就像是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到了真实的、沾满尘土的面孔。作者在论述动员机制的建立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上层的强力推行,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地方士绅、基层政府以及宗族势力在其中的复杂博弈。这远比教科书上“号召全民抗战”的简单论断要深刻得多。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优待政策”与“强制征召”之间张力的分析,这揭示了在非常时期,国家意志是如何巧妙地利用或绕过既有的社会网络来达成其军事目标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味:是新兵训练场上的汗臭,是撤退时乡间小路的泥泞,也是战时物资短缺带来的那种焦虑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学术,但其背后蕴含的历史张力却极具感染力,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社会行动和制度设计,让人在赞叹其研究深度的同时,也为那个时代福建人民所承受的重负而动容。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让我对“国家”的概念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在抗战时期,国家权力是如何有效地穿透到福建那些偏远的山村和沿海渔村,将分散的个体凝聚成一支有组织的军事力量,这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张力的权力运作史。作者细致地描摹了从征兵登记、体检甄选到运输集结的每一个环节,这些操作层面的描述,远比抽象的理论更能体现历史的质感。我尤其对书中对比分析的某些数据印象深刻,比如不同年龄段、不同籍贯的应征者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这些差异背后折射出的可能是地方经济的差异、教育水平的差异,乃至对国家认同程度的差异。总而言之,这本书以福建为切口,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代国家构建过程中,如何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极限动员,来实现其政治目标的经典案例研究。它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成功地填补了这一特定领域研究的空白。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和耐心。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通俗读物,更多的是需要你像做学术研究一样,带着问题意识去细嚼慢咽。但正是这种略带“硬核”的特质,保证了其内容的密度和厚度。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关于战后安置与“遗留问题”的探讨。动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历史的终结,那些从战场归来或在后方服务过的人员,他们如何重新融入社会,他们的贡献和牺牲如何被历史铭记或遗忘,这部分内容处理得既敏感又客观。作者没有回避社会矛盾,而是将动员的长期后果也纳入了研究的视野,这使得整本书的结构显得非常完整和闭环。从动员的启动到最终的历史遗产,它提供了一条清晰而富有层次感的历史线索,让读者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一场战争对一个地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规范做得非常到位,对于一个致力于地方史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无疑是其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可能存在争议或模糊的史料时,采取了极其审慎的态度,每一项关键论断背后都有详实的出处支撑,脚注和尾注系统清晰可靠,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仅满足于“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例如,关于战时人口流动与兵员素质之间的关系探讨,作者引入了社会学和人口学的分析框架,使得对福建兵员动员模式的剖析不再是孤立的军事史叙事,而是一场涉及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动员的综合性研究。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去比对一下同时期其他省份的动员模式,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可供参照的福建样本。对于研究生或者专业研究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起点,无论是作为基础文献还是作为方法论的参考,都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初看之下有点古朴,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深沉的标题字样,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一直对近现代史,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地方史料很感兴趣,总觉得教科书上的宏大叙事往往掩盖了许多鲜活的个体记忆和基层的实际运作。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时,那种期待感就更强了。它不像那些泛泛而谈的通史读物,而是聚焦于一个省份——福建,一个在抗战大后方和前线都扮演了独特角色的区域。作者显然在史料的发掘上下了很大功夫,光是引用的档案、地方志和口述回忆录的数量就令人印象深刻。我尤其欣赏它在材料呈现上的那种“克制”——没有过多煽情的渲染,而是用扎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去还原那个时代福建社会为战争机器输送人力资源的复杂过程。从乡村到城市,从青壮年到青年学生,各种身份的民众是如何被动员、又如何回应动员的,这些细节的展现,无疑为我们理解“全民族抗战”提供了一个更为微观和立体的观察视角。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兵员”,它更是一部关于社会结构变迁、国家权力渗透和民间韧性的研究报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