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抗战时期福建兵员动员研究 | 作者 | 兰雪花 |
| 定价 | 88.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20117357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论述了福建本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前线兵源不足时,福建地方兵役机构严格执行政策,落实兵员动员宣传工作,积极征兵,为前线充补大量兵员,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绪论、福建兵员动员的背景与有利条件、福建兵员动员的法规体系与组织机构、福建兵员动员的准备,以及重点描述了福建兵员动员的具体实施情况及兵员动员的成效与影响。 |
| 作者简介 | |
| 兰雪花,女,1973年9月生,福建省南平市人,畲族。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
| 目录 | |
| 章 绪论/001 第二章 福建兵员动员的背景与有利条件/012 节 国民兵员动员的背景/012 第二节 福建兵员动员的有利条件/023 第三章 福建兵员动员的法规体系与组织机构/036 节 国民兵役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036 第二节 国家兵役行政机构的组建与调整/053 第三节 福建兵员动员的组织机构/059 第四节 役政人员的组织与训练/072 第四章 福建兵员动员的准备/081 节 振奋民众精神以准备动员/081 第二节 健全保甲以完善基层组织/096 第三节 宣传兵役以动员从军/107 第四节 组训国民兵以储备兵员/128 第五章 福建兵员动员的具体实施/149 节 福建兵员动员体制的完善与兵额配赋/149 第二节 壮丁调查、检查和抽签/156 第三节 壮丁征拨/174 第四节 优待出征抗敌军人及其家属/188 第五节 福建知识青年从军运动/208 第六章 福建兵员动员的成效与影响/236 节 福建兵员动员的效率/236 第二节 福建兵员动员的弊端及成因/254 第三节 福建役政弊端的改革与纠正/278 第四节 福建兵员动员评析/297 结 语/309 参考文献/318 附 表/336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读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我忍不住在深夜里合上书本,点燃一盏台灯,陷入沉思。那种感觉,就像是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到了真实的、沾满尘土的面孔。作者在论述动员机制的建立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上层的强力推行,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地方士绅、基层政府以及宗族势力在其中的复杂博弈。这远比教科书上“号召全民抗战”的简单论断要深刻得多。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优待政策”与“强制征召”之间张力的分析,这揭示了在非常时期,国家意志是如何巧妙地利用或绕过既有的社会网络来达成其军事目标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味:是新兵训练场上的汗臭,是撤退时乡间小路的泥泞,也是战时物资短缺带来的那种焦虑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学术,但其背后蕴含的历史张力却极具感染力,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社会行动和制度设计,让人在赞叹其研究深度的同时,也为那个时代福建人民所承受的重负而动容。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让我对“国家”的概念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在抗战时期,国家权力是如何有效地穿透到福建那些偏远的山村和沿海渔村,将分散的个体凝聚成一支有组织的军事力量,这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张力的权力运作史。作者细致地描摹了从征兵登记、体检甄选到运输集结的每一个环节,这些操作层面的描述,远比抽象的理论更能体现历史的质感。我尤其对书中对比分析的某些数据印象深刻,比如不同年龄段、不同籍贯的应征者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这些差异背后折射出的可能是地方经济的差异、教育水平的差异,乃至对国家认同程度的差异。总而言之,这本书以福建为切口,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代国家构建过程中,如何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极限动员,来实现其政治目标的经典案例研究。它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成功地填补了这一特定领域研究的空白。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和耐心。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通俗读物,更多的是需要你像做学术研究一样,带着问题意识去细嚼慢咽。但正是这种略带“硬核”的特质,保证了其内容的密度和厚度。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关于战后安置与“遗留问题”的探讨。动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历史的终结,那些从战场归来或在后方服务过的人员,他们如何重新融入社会,他们的贡献和牺牲如何被历史铭记或遗忘,这部分内容处理得既敏感又客观。作者没有回避社会矛盾,而是将动员的长期后果也纳入了研究的视野,这使得整本书的结构显得非常完整和闭环。从动员的启动到最终的历史遗产,它提供了一条清晰而富有层次感的历史线索,让读者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一场战争对一个地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规范做得非常到位,对于一个致力于地方史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无疑是其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可能存在争议或模糊的史料时,采取了极其审慎的态度,每一项关键论断背后都有详实的出处支撑,脚注和尾注系统清晰可靠,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仅仅满足于“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例如,关于战时人口流动与兵员素质之间的关系探讨,作者引入了社会学和人口学的分析框架,使得对福建兵员动员模式的剖析不再是孤立的军事史叙事,而是一场涉及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动员的综合性研究。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去比对一下同时期其他省份的动员模式,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可供参照的福建样本。对于研究生或者专业研究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起点,无论是作为基础文献还是作为方法论的参考,都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初看之下有点古朴,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深沉的标题字样,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一直对近现代史,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地方史料很感兴趣,总觉得教科书上的宏大叙事往往掩盖了许多鲜活的个体记忆和基层的实际运作。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时,那种期待感就更强了。它不像那些泛泛而谈的通史读物,而是聚焦于一个省份——福建,一个在抗战大后方和前线都扮演了独特角色的区域。作者显然在史料的发掘上下了很大功夫,光是引用的档案、地方志和口述回忆录的数量就令人印象深刻。我尤其欣赏它在材料呈现上的那种“克制”——没有过多煽情的渲染,而是用扎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去还原那个时代福建社会为战争机器输送人力资源的复杂过程。从乡村到城市,从青壮年到青年学生,各种身份的民众是如何被动员、又如何回应动员的,这些细节的展现,无疑为我们理解“全民族抗战”提供了一个更为微观和立体的观察视角。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兵员”,它更是一部关于社会结构变迁、国家权力渗透和民间韧性的研究报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