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抗戰時期福建兵員動員研究 | 作者 | 蘭雪花 |
| 定價 | 88.00元 | 齣版社 |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 ISBN | 9787520117357 | 齣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本書論述瞭福建本地在抗日戰爭時期,在前綫兵源不足時,福建地方兵役機構嚴格執行政策,落實兵員動員宣傳工作,積極徵兵,為前綫充補大量兵員,也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齣瞭重要貢獻。全書分為六個部分,分彆是緒論、福建兵員動員的背景與有利條件、福建兵員動員的法規體係與組織機構、福建兵員動員的準備,以及重點描述瞭福建兵員動員的具體實施情況及兵員動員的成效與影響。 |
| 作者簡介 | |
| 蘭雪花,女,1973年9月生,福建省南平市人,佘族。福建醫科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曆史學博士。主講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方嚮為中國近現代史。 |
| 目錄 | |
| 章 緒論/001 第二章 福建兵員動員的背景與有利條件/012 節 國民兵員動員的背景/012 第二節 福建兵員動員的有利條件/023 第三章 福建兵員動員的法規體係與組織機構/036 節 國民兵役法規體係的建立與完善/036 第二節 國傢兵役行政機構的組建與調整/053 第三節 福建兵員動員的組織機構/059 第四節 役政人員的組織與訓練/072 第四章 福建兵員動員的準備/081 節 振奮民眾精神以準備動員/081 第二節 健全保甲以完善基層組織/096 第三節 宣傳兵役以動員從軍/107 第四節 組訓國民兵以儲備兵員/128 第五章 福建兵員動員的具體實施/149 節 福建兵員動員體製的完善與兵額配賦/149 第二節 壯丁調查、檢查和抽簽/156 第三節 壯丁徵撥/174 第四節 優待齣徵抗敵軍人及其傢屬/188 第五節 福建知識青年從軍運動/208 第六章 福建兵員動員的成效與影響/236 節 福建兵員動員的效率/236 第二節 福建兵員動員的弊端及成因/254 第三節 福建役政弊端的改革與糾正/278 第四節 福建兵員動員評析/297 結 語/309 參考文獻/318 附 錶/336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讀完這本書的某些章節,我忍不住在深夜裏閤上書本,點燃一盞颱燈,陷入沉思。那種感覺,就像是透過曆史的迷霧,看到瞭真實的、沾滿塵土的麵孔。作者在論述動員機製的建立時,沒有簡單地歸咎於上層的強力推行,而是細緻地剖析瞭地方士紳、基層政府以及宗族勢力在其中的復雜博弈。這遠比教科書上“號召全民抗戰”的簡單論斷要深刻得多。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優待政策”與“強製徵召”之間張力的分析,這揭示瞭在非常時期,國傢意誌是如何巧妙地利用或繞過既有的社會網絡來達成其軍事目標的。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味:是新兵訓練場上的汗臭,是撤退時鄉間小路的泥濘,也是戰時物資短缺帶來的那種焦慮感。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雖然學術,但其背後蘊含的曆史張力卻極具感染力,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背景還原成一個個鮮活的社會行動和製度設計,讓人在贊嘆其研究深度的同時,也為那個時代福建人民所承受的重負而動容。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說實話,初看之下有點古樸,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和深沉的標題字樣,一下子就把你拉迴到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我一直對近現代史,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地方史料很感興趣,總覺得教科書上的宏大敘事往往掩蓋瞭許多鮮活的個體記憶和基層的實際運作。當我翻開這本書的目錄時,那種期待感就更強瞭。它不像那些泛泛而談的通史讀物,而是聚焦於一個省份——福建,一個在抗戰大後方和前綫都扮演瞭獨特角色的區域。作者顯然在史料的發掘上下瞭很大功夫,光是引用的檔案、地方誌和口述迴憶錄的數量就令人印象深刻。我尤其欣賞它在材料呈現上的那種“剋製”——沒有過多煽情的渲染,而是用紮實的數據和嚴謹的邏輯去還原那個時代福建社會為戰爭機器輸送人力資源的復雜過程。從鄉村到城市,從青壯年到青年學生,各種身份的民眾是如何被動員、又如何迴應動員的,這些細節的展現,無疑為我們理解“全民族抗戰”提供瞭一個更為微觀和立體的觀察視角。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兵員”,它更是一部關於社會結構變遷、國傢權力滲透和民間韌性的研究報告。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並非一帆風順,它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和耐心。它不是那種能讓你一口氣讀完的通俗讀物,更多的是需要你像做學術研究一樣,帶著問題意識去細嚼慢咽。但正是這種略帶“硬核”的特質,保證瞭其內容的密度和厚度。我個人特彆關注的是其中關於戰後安置與“遺留問題”的探討。動員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曆史的終結,那些從戰場歸來或在後方服務過的人員,他們如何重新融入社會,他們的貢獻和犧牲如何被曆史銘記或遺忘,這部分內容處理得既敏感又客觀。作者沒有迴避社會矛盾,而是將動員的長期後果也納入瞭研究的視野,這使得整本書的結構顯得非常完整和閉環。從動員的啓動到最終的曆史遺産,它提供瞭一條清晰而富有層次感的曆史綫索,讓讀者得以更全麵地理解一場戰爭對一個地方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觸動,在於它讓我對“國傢”的概念有瞭更具象的理解。在抗戰時期,國傢權力是如何有效地穿透到福建那些偏遠的山村和沿海漁村,將分散的個體凝聚成一支有組織的軍事力量,這本身就是一部充滿張力的權力運作史。作者細緻地描摹瞭從徵兵登記、體檢甄選到運輸集結的每一個環節,這些操作層麵的描述,遠比抽象的理論更能體現曆史的質感。我尤其對書中對比分析的某些數據印象深刻,比如不同年齡段、不同籍貫的應徵者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差異,這些差異背後摺射齣的可能是地方經濟的差異、教育水平的差異,乃至對國傢認同程度的差異。總而言之,這本書以福建為切口,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近代國傢構建過程中,如何通過對人力資源的極限動員,來實現其政治目標的經典案例研究。它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復雜社會現象的深刻洞察,成功地填補瞭這一特定領域研究的空白。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規範做得非常到位,對於一個緻力於地方史研究的學者來說,這無疑是其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那些可能存在爭議或模糊的史料時,采取瞭極其審慎的態度,每一項關鍵論斷背後都有詳實的齣處支撐,腳注和尾注係統清晰可靠,這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不僅僅滿足於“記錄發生瞭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例如,關於戰時人口流動與兵員素質之間的關係探討,作者引入瞭社會學和人口學的分析框架,使得對福建兵員動員模式的剖析不再是孤立的軍事史敘事,而是一場涉及社會結構、經濟基礎和政治動員的綜閤性研究。讀完後,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去比對一下同時期其他省份的動員模式,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高質量的、可供參照的福建樣本。對於研究生或者專業研究者而言,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起點,無論是作為基礎文獻還是作為方法論的參考,都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