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不應遠離的傳統文化
定價:28.00元
售價:18.2元,便宜9.8元,摺扣65
作者:張超
齣版社:北京工業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6394545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涵深邃的傳統文化
人類文明的精神寶庫
重溫傳統文化
弘揚中華美德
內容提要
中華民族在五韆多年的曆史發展中,形成瞭淵源廣博並一格的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元素滲透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和行為方式。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越來越淡薄的傳統節日味道,越來越疏遠的人際關係,越來越罕見的傳統衣著,越來越少用的典故詞語,以及漸趨一緻的飲食住行習慣,使得傳統文化的要素不斷走嚮失落。麵對席捲而來的全球化,讓那些行將消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重新吐綠開花,是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和義務。
本文從節日、禮儀、藝術、服飾、字語、飲食以及民居等方麵來介紹那些正在消失的傳統文化,以喚起國人的保護意識。
目錄
前言
章 節日遺失
節 人日節3
第二節 天穿節8
第三節 花朝節12
第四節 上巳節18
第五節 寒食節24
第六節 中元節29
第七節 重陽節34
第八節 寒衣節40
第九節 臘八節45
第二章 禮儀漸遠
節 政治禮59
第二節 結婚禮67
第三節 誕生禮75
第四節 成年禮83
第五節 賓禮91
第六節 五祀98
第七節 儺禮103
第三章 藝術流逝
節 戲麯111
第二節 舞蹈118
第三節 手工藝125
第四節 器物132
第五節 文學139
第六節 樂器145
第四章 服飾未見
節 皇傢服飾155
第二節 漢族服飾161
第三節 少數民族服飾166
第五章 字語難尋
節 文字175
第二節 謎語(燈謎)182
第三節 酒令194
第六章 飲食流失
節 茶道201
第二節 飲酒207
第三節 宮廷盛宴212
第四節 民間小吃219
第七章 民居擦肩
節 四閤院225
第二節 吊腳樓231
第三節 古典園林235
作者介紹
張超,研究生學曆,文化與藝術研究者,愛好藝術、文學、電影品論及旅行。目前主要從事少數民族文化研究工作,代錶作品有《中國美術文化入門》《中國雕刻文化入門》《中國建築文化入門》《中國音樂文化入門》《中國戲劇文化入門》《中國收藏知識入門》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就是一本讓我常常停下來,迴味再三的讀物。張超在《不應遠離的傳統文化》中,展現瞭一種難得的敏感和洞察力。他能夠從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瑣碎的細節裏,挖掘齣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尤其欣賞他對於“人情味”的解讀,那些曾經在鄰裏之間、親友之間流傳的互助、關懷和尊重,在現代社會中似乎變得越來越淡薄。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正在失去的東西,同時也讓我們看到,這些失去的背後,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最寶貴的情感連接。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詩意的抒情,又不乏哲學的思辨,讓你在閱讀時,既能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又能獲得思想上的啓發。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是過於功利化,是否忽略瞭那些更根本的情感需求。這本書,讓我覺得,真正的富有,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層麵的,而傳統文化,恰恰是滋養我們精神世界的沃土。
評分讀《不應遠離的傳統文化》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獲是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我們身邊的文化現象。作者張超並非隻是簡單地羅列傳統習俗,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習俗背後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讓讀者能從更宏觀的層麵去理解它們為什麼會形成,又為什麼會發展至今。例如,書中對某些節日習俗的解讀,就讓我明白,原來很多看似“迷信”或“繁瑣”的儀式,其實承載著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這種理性的分析,消除瞭我以往的一些刻闆印象,讓我能夠以更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和理解。而且,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他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文化概念闡述清楚,同時又不失深度和趣味性。讀這本書,與其說是在“學習”,不如說是在經曆一場智慧的啓迪,它像一盞明燈,照亮瞭許多我之前未曾留意到的角落,讓我對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張超的《不應遠離的傳統文化》,給我的感覺特彆像是品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一直覺得,很多傳統文化的東西,離我們越來越遠,仿佛是屬於老一輩的記憶,但這本書卻用一種極其溫暖、貼近的方式,把這些“老物件”重新拾起來,並且賦予瞭它們新的生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匠人精神”的章節,它描繪的不僅僅是手工技藝本身,更是那些製作者身上所蘊含的專注、耐心和對完美的追求。這種精神,在當下追求效率和速成的社會裏,顯得尤為珍貴。讀完之後,我開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態度,是不是也應該多一些“慢下來”,多一些對細節的打磨。而且,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生動,他會用很多故事和鮮活的例子來支撐他的觀點,讓你感覺不是在讀一本枯燥的書,而是在聽一位智者娓娓道來。這本書讓我明白,傳統文化並非是僵化的教條,而是流淌在我們血脈裏的基因,它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也塑造著我們的情感世界。
評分這本書,哦,《不應遠離的傳統文化》,讀完之後,心裏真的湧起一股莫名的衝動,想和大傢分享一下我的感受。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它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方式,把那些我們可能覺得遙遠、甚至有些古老的傳統文化,變得鮮活起來。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論述,而是像是鄰傢大姐在跟你嘮傢常,講講老物件背後的故事,或是某個節氣時節的習俗,你會發現,原來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或是被遺忘的,都有著如此深厚的底蘊和智慧。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年味”的描寫,不僅僅是吃吃喝喝,而是那種一傢人圍坐在一起,講著過去的故事,傳承著傢族的情感,這種連接感,是現在社會越來越稀缺的。作者張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情感,他能捕捉到那些最細微的、最觸動人心的瞬間,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種溫暖和歸屬感。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傳統的關係,也更加珍視那些代代相傳的情感和價值。它不像是一本簡單的讀物,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提醒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不要忘記那些滋養我們的根。
評分讀完《不應遠離的傳統文化》這本書,我不得不說,張超這位作者的功力確實不淺。他沒有選擇宏大敘事,而是從一個個微小的切入點,比如兒時玩過的遊戲、傢鄉的方言、或是某個不起眼的節日習俗,來展開他對傳統文化的思考。這種“小處著眼,大處著筆”的手法,讓我感覺非常親切,也更容易産生共鳴。書中很多細節的描寫,都充滿瞭畫麵感,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草木清香,或是聽到孩童嬉戲的笑聲。它不是那種強行灌輸的知識,而是通過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讓你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懷舊,而是探討瞭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去傳承和創新。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有溫度,更有思考的深度,它不僅僅是提醒我們“不應遠離”,更是提供瞭“如何不遠離”的路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