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古代汉语词典 | 作者 | 李国祥,杨合鸣 |
| 定价 | 60.00元 | 出版社 | 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
| ISBN | 9787540342890 | 出版日期 | 2017-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李国祥、杨合鸣主编的《古代汉语词典(修订 版)(精)》收单字头1万余个,复音词2万余条,收词 范围不仅包括先秦两汉的古籍,还兼及历代诗词曲中 的常见词汇,是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古代 汉语和阅读一般古籍的中型工具书。本词典以规范的 简体字排列字头,括注繁体字和常见异体字;字词释 义精准到位,简明扼要;例证丰富,具有典型性,疑 难字词句附注解,方便读者理解。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稳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所吸引。硬壳的包裹给人一种久经岁月沉淀的厚重感,那种触感,仿佛正在摩挲着一本跨越了千年时光的古籍。纸张的选择也颇为考究,并非那种容易泛黄的廉价纸张,而是略带米白,纹理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排版布局,字体的选用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阅读的清晰度,疏密得当,即便是在查阅那些结构复杂的生僻字时,也能迅速锁定目标,效率极高。尤其是那些例句的标注,用不同于正文的字体或颜色区分开来,既起到了强调作用,又丰富了视觉层次。可以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处理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日益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让人从心底里升腾起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与热爱。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诗词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工具书的实用性和准确性,而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以前读一些格律诗词时,总会遇到一些生僻的动词或形容词,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完全失去了原有的用法或语感,如果不查清楚,很容易曲解了诗人的本意。这本书在处理这些“活化石”般的词汇时,表现得尤为出色。它的释义不仅准确,更注重语境的还原性,这一点至关重要。例如,它会明确指出某个词在唐诗中多作何用,在宋词中又有哪些变体,甚至会结合韵脚的变化来佐证其读音或语义上的微妙差异。这种将词汇学、音韵学和文学赏析融为一体的编写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诗词文本的理解维度。它让我感觉,不再是孤立地去“翻译”古文,而是真正走进了那个时代,与古人进行着平等的对话,领悟到字里行间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评分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纂思路非常贴合非专业人士的需求,它有效地降低了学习古代汉语的门槛,却又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充斥着晦涩术语的学术腔调,而是采用了大量清晰明了的对照和解释,即便是初次接触古代汉语的学习者,也能快速上手。特别是它对于词义的解释,往往会采用一种“递进式”的结构:先给出最核心、最常见的释义,然后逐步扩展到引申义、古今异义以及特定地域或流派下的特殊用法。这种结构清晰的组织方式,使得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选择性地深入研究。对我而言,这种“由浅入深”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自信心和持续探索的动力,避免了初学阶段因信息过载而产生的挫败感。它像一位耐心且知识渊博的导师,循循善诱,引领我在浩瀚的古文海洋中稳步前行。
评分这本书的检索系统设计堪称业界典范,极大地提升了查阅效率,体现了编纂团队对用户体验的深刻洞察。我们都知道,古代汉语词汇的检索,往往面临着异体字、通假字以及繁体字等复杂问题。这部词典在这方面进行了非常人性化的处理,它似乎预判了读者可能输入的各种检索形式。我尝试输入了一些笔画繁多、容易写错的异体字,结果它都能迅速、准确地定位到正确的词条,这背后必然有着极其庞大和精密的数据库支持。更便捷的是,它对于词条的相互引用和关联性处理得非常到位,当你在一个词条下看到另一个相关的词汇时,它会清晰地标明页码或交叉引用提示,使得查询过程不再是线性的,而变成了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知识网络。这种高效的导航能力,对于需要进行大量快速核对和交叉验证的研究工作来说,简直是事半功倍的利器,它让繁琐的资料核对工作变得流畅而富有乐趣。
评分我尝试着用这本书去梳理和理解一些古代文献中的核心概念,发现它的收录范围和解释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有些词汇,以往在其他工具书中总是一笔带过,或者解释得模棱两可,让人不得不到处搜寻零散的资料来拼凑理解。但在这部著作里,每一个词条都像是一个精心雕琢的微观世界,其词义的演变轨迹、不同历史时期的细微差别,乃至引用的经典出处,都梳理得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举个例子,光是对“道”这个字的解释,就囊括了哲学、宗教、自然规律等多个维度,并且清晰地标示了庄子、老子以及后世儒家对此的不同侧重,这种详尽的考辨能力,对于深入研究古代思想史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把利器。它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现代汉语的对等词,而是努力还原那个古老词汇在特定语境下被赋予的全部文化重量和语感,让人在查阅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对古代语境的沉浸式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