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修订版)
定价:35.00元
作者:李国祥
出版社: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403439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李国祥等十余位古汉语专家历经数载进行编写,是学习古汉语的工具书。□收录古汉语常用字一万余个,复音词千余条,极具典型性和实用性。
内容提要
本字典收单字头1万余个,是供初高中、大学生及其他中等文化层次读者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一般古籍的中型古汉语工具书。本字典以规范的简体字排列字头,括注繁体字和常见异体字;释义精准到位,简明扼要;例证丰富,具有典型性,疑难字词句附注解,方便读者理解。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李国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历史文献学研究所所长。连续三届担任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主持古委会大型古籍整理项目《明实录类纂》的整理工作,主编《古籍整理研究(八种)》、《国学知识指要》等书。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本书的编纂水平,从整体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上来看,绝对是值得信赖的。编者团队显然是深谙古汉语研究的专家,他们对词义的把握非常精准,没有出现任何模棱两可或者明显带有现代白话语境偏差的解释。我对比了它和几本老牌的权威词典,发现它在一些存有争议的词义考证上,往往给出了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或者至少是采用了当前学界较为公认的主流观点,并附带了简要的说明。这种严谨性在工具书中是至关重要的。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一些“一词多义”现象时所使用的对比手法,用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献句子来佐证每一种义项的有效性,使得学习者可以清晰地区分出词义的侧重点,避免了望文生义的错误。这反映出编纂者在处理复杂语言现象时,具备高度的学术自觉和精湛的文字功底。
评分我个人对这本工具书的检索效率非常满意,这是衡量一本好词典的核心标准。它的释义编排逻辑清晰,查阅起来非常顺畅,基本上能做到“所见即所得”。特别是对于一些同形异义的词语,它用小标题或者不同的层次结构进行了明确的区分,避免了混淆。我上次查一个古代常用的助词,涉及到语气、结构和宾语标记等多种用法,很多其他词典处理得比较模糊,但这一本给出了非常清晰的分类和辨析,让我对这个助词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它似乎在收录词目时,也注意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用法的演变,这对于研究文言文的语境变化非常有帮助。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可能需要一点点适应时间来熟悉其独特的索引方式,但一旦掌握了窍门,其查找速度绝对可以媲美一些专门的速查手册。这种兼顾深度与效率的设计,是它区别于市面上许多流于表面的工具书的关键所在。
评分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它不是那种仅仅堆砌知识点的冷冰冰的工具书,而是带有温度的学术伙伴。我注意到,在一些重要的文化概念或者哲学用语的解释部分,编者在提供标准释义的同时,还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简短的考证或出处说明,这使得读者在学习具体词汇的同时,也能对相关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深度。举例来说,涉及到一些古代的官职或礼仪用语时,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字面翻译,而是会简要解释其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典籍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推进至关重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渗透,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让每一次查阅都变成了一次小型的文化之旅,而不是枯燥的机械劳动。
评分这本词典的排版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内页的字体清晰度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查阅古汉语词汇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一些生僻字或者多音字的注释上做得非常细致,不仅给出了准确的读音和解释,还配上了相关的例句,这些例句的选取都非常经典,能让人一下子就明白这个字的用法和语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比如,某些连接词或虚词,单独看解释可能还是一知半解,但配上原汁原味的文章片段,立马就“活”了起来,这种学习方式比死记硬背有效得多。整体来看,这本工具书的设计细节考虑得非常周全,无论是从装帧到内文处理,都体现了编者对读者的尊重和对学术的严谨态度。作为一本工具书,它不仅实用,更具有一种典雅的收藏价值。
评分这本词典的装帧和设计风格,带有一种沉稳的古典美学,与它所收录的语言内容气质相投。封面设计素雅大气,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正是符合一本严肃学术工具书应有的风范。便携性方面,虽然内容详实,但整体的尺寸控制得相当不错,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去图书馆或课堂翻阅,都不会显得过于笨重。更重要的是,它的装订质量似乎非常结实,即使是高频率翻阅,也不会出现散页或者书脊开裂的现象,这对于经常使用的工具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好的工具书应该经久耐用,能够伴随学习者走过漫长的学术道路,从耐用性和整体的质感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下了血本制作的,体现了对知识传承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