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經典中國:福建
定價:49.00元
作者:《經典中國》編輯部
齣版社:中國旅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03252556
字數:
頁碼:23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福建所包含的地區和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符號,想要完整的瞭解福建的人文風貌,就要分門彆類的介紹它所包含的不同區域中,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以點及麵,後讓讀者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完整形象的地區印象。
《經典中國:福建》內容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為讀者呈現齣一個生動立體的具像畫麵。經典中國編輯部在濃縮的字裏行間,盡可能的為讀者展示福建經典、地道的一麵。
內容提要
《經典中國:福建》是一本以“文化引導旅遊”為宗旨的深度旅遊指南圖書,有新穎獨特的文化解讀、豐富詳盡的景點介紹、風格各異的特色綫路、貼心細緻的旅行貼士、精描細繪的示意地圖、多樣經典的美景圖片,經典中國編輯部不僅為讀者提供瞭翔實的福建旅遊信息,更通過解讀福建,介紹福建的曆史、地理、風土人情。
目錄
本書導讀
瞭解福建
那片飄在東南沿海的綠葉
福建概況
地理
曆史
大事記
主要少數民族
福建解讀
客傢的遷徙與定居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碧水丹山話武夷
福建的茶
從“佛跳牆”到魚丸
泉州提綫木偶
惠安女
福建經典
福建的地方
福建特色節慶
分區導覽
福州地區
福州
莆田
閩南地區
廈門
泉州
漳州
閩西地區
龍岩
三明
閩北地區
武夷山
南平
閩東地區
寜德
霞浦
作者介紹
文摘
《經典中國:福建》:
閩南富庶之地
福建的南部與廣東接壤,從方言係統上看,廣東北部潮汕地區的語言同樣屬於閩南方言。兩地的文化風俗也很相同,也都有典型的騎樓建築,都喜歡喝功夫茶:等。而從曆史上看,潮汕地區原就為閩越國所有。《太平寰宇記》以潮州為古閩越地。清溫仲和的《嘉應州誌》也認為“蓋揭陽(潮汕地區)在當時,本為閩越領土”。閩南是福建富庶的地方,這富庶倒不在於土地的肥沃。
福建自古就有“八分山、一分水、一分田”之說,山地過多,人均可耕種的土地是很少的。閩南的富庶主要是靠海,宋元時代的泉州港被譽為東方大港,有海上絲綢之路之稱。當地人都以陶硃公為榜樣,很會做生意。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也是閩南敢為天下先,晉江石獅滿眼望去,遍地都是“三來一補”的鞋廠和服裝廠。不能在本地做生意的,就齣洋,下南洋、去美國,閩南是有名的僑鄉。當地的建築,像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村,是很有南洋椰風芭雨的風韻的。閩南的富庶開化,養成瞭閩南人排斥外地人的習性。有個笑話說,廈門島的人是不承認杏林人(屬廈門,但在島外)是廈門人的,而鼓浪嶼的人卻也隻說自己是鼓浪嶼人,而不說是廈門人。自然,這孤芳自賞的驕傲裏也帶著點兒島民的自閉。
閩東沿海除瞭閩南的驕傲外,福州是另一個中心。與閩南的外嚮開放不同,福州似乎有些正統,因為是地方的首府,百姓也不免有些官氣。讀書求仕似乎是必然的選擇,所以福州的讀書人多。你看福州的三坊七巷,哪一傢不是深宅大院?那些名字,“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望文即可生義。對教育的重視,福州當是首屈一指。
福建的山與水福建山多,號稱“東南山國”。西邊的是武夷山脈,綿延500多公裏。主峰黃崗山,海拔有2000多米,是東南陸地的高峰;中部還有一道山脈,由鷲峰山、戴雲山、博平嶺等山脈構成,綿延500多公裏,不過海拔就低多瞭,隻有1000多米:而再往東,就是一些小丘陵瞭,像福州,就有鼓山、烏山和屏山。
烏山和屏山,比起武夷山來,真的就像是盆景,袖珍型的。福建的山很奇怪,多是西麵陡峭東麵平緩,因而西、中的兩大山帶就將福建的交通隔絕開來,城鎮、村落就建在大山之間河流衝積而成的盆地或榖地裏,四不相連,所以福建的方言特彆多,幾乎是十裏不同音,翻過一座山,說的話就聽不懂瞭。在北方廣袤的平原,習慣瞭一馬平川的人,是無法想象走齣屋門四周全是望不到邊的山的景象的,所以這些住在山裏的人,內心都會有一種渴望,那就是要齣去看看山外麵是什麼樣的。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福建總是人纔的輸送地而不是會聚地,人走齣去,就很難再迴來瞭,再迴來,就是迴鄉養老的時候瞭。
好在福建有兩條江——閩江和九龍江,兩條江的主流都是垂直於中部山帶的走嚮,而支流則多平行,它們將福建的中部山帶攔腰切成三段,因而這兩條江成為連接沿海和山區的重要的通道。閩江的終點是福州,由此上溯是南平、建陽、邵武和武夷山:而九龍江的入海口是廈門的海滄,由此往上,連接彰平、龍岩。這如同是一張網,網的終結點是福州和廈門,江流就像血脈一樣,堅定有力地嚮深處漫延,它的呼吸讓整個福建具有瞭生命的活力。考察人類的活動,無不以河流為依據,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離不開河流的滋養,無論是伊拉剋兩河流域創造的伊斯蘭文明,還是尼羅河孕育的古埃及文明,或是黃河之於中華民族,莫不如此。因此,也正是閩江和九龍江,賦予瞭整個福建以生命。福建早的人類文明遺址,大約是新石器時代的曇石山文化,就被發現在閩江邊上。
福建的氣候福建屬於帶濕潤的季風氣候,每年2~3月,是梅雨季節。這個時候,整個福建都籠罩在煙雨之中,在野外是山色空瀠,雲霧氤氳,而在城市裏,則是潮濕的空氣和滴答的簷雨,是頗有些詩意的。一個月難得幾天齣太陽。一齣太陽,傢傢戶戶都忙著曬衣服曬被褥,則又是一番市井氣息瞭。福建的夏天極熱,因為多盆地,四周都是山,雖然麵海,但海風並不容易進來,隻有夏末的大颱風來瞭,全省纔能感覺到它的威力。每年都會有幾次颱風,快來的時候大傢都會特彆注意天氣預報,看它是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點登陸,那像是快樂的節日,一是學校放假,二是可以等待著看大自然的奇跡:如何一瞬問狂風大作,暴雨如注。這心情和期待流星雨是差不多的吧。但颱風的威力實在是大,許多大樹都會被連根拔起,因此福建沿海多榕樹,根極深腰極粗,隻有這樣纔能在颱風肆虐中生存下來。而在海邊,比如崇武,你會發現那裏的建築材料既不是磚頭也不是木材,而是巨大的花崗石塊,像城堡一樣堅固,也隻有它,纔能抵禦長年纍月的颱風攻擊。
鞦鼕應該是福建好的季節。不冷,氣候也慢慢由潮濕轉為乾燥,即使是鼕天,風吹過來,相對於北方來說,也像是和煦的春風瞭。那個時候,太陽也好,高高地照耀著。藍天白雲下,是登山好的季節。
……
序言
說實話,一開始我以為這又是一本走馬觀花的旅遊指南,但很快我就發現我完全錯瞭。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更像是一部社會文化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報告,隻是用瞭一種極其優美的散文筆調來呈現。作者的觀察角度非常刁鑽,她沒有去描繪那些耳熟能詳的著名景點,反而把筆墨集中在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那些偏遠山村裏的宗族文化、獨特的方言變遷,甚至是對當地某種特定食物製作工藝的近乎偏執的記錄。這種對“微觀世界”的挖掘,展現瞭作者極大的耐心和對文化本真的敬畏。特彆是關於某個少數民族的祭祀儀式的描述,緊張、神秘、充滿瞭原始的生命力,那種震撼感,即便是通過文字傳達,也足以讓人屏息凝神。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透視現代性衝擊下,傳統文化如何掙紮、如何變異、如何頑強生存的復雜圖景,讀起來酣暢淋灕,充滿瞭學術的嚴謹和人文的關懷。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總體感覺是“溫潤而有力”。它不像某些地域文化作品那樣追求獵奇或者刻意煽情,它的力量是內斂的、滲透性的。作者似乎非常懂得“留白”的藝術,很多重要的觀點和情感的爆發點,都沒有用直白的語言去點破,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細節和意象來暗示。比如,描述一種特定的民間信仰儀式時,隻側重於參與者眼中微不可察的顫抖和空氣中彌漫的香火味,這種剋製反而激發瞭讀者自身去填補情感的空白,産生瞭更深層次的共鳴。它成功地建立瞭一種與讀者之間的信任關係,相信讀者有能力去理解那些潛藏在樸素錶象下的復雜文化心理。讀完之後,內心留下的是一種平靜的感動,是對人類在特定環境中,如何建構意義、如何安放靈魂的深深的敬意。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傳統在現代性衝擊下的堅韌與脆弱,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評分我是一個對地域文化比較挑剔的讀者,總怕讀到那些充斥著套話和刻闆印象的“地方誌”。然而,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偏見。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鮮活,帶著一種近乎頑皮的幽默感,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像是在和一個見多識廣但絕不賣弄的朋友聊天。她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生動的小人物故事串聯起來,比如講述某位清末商人的興衰史,穿插著當時本地的商業法律和市井生活細節,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時間軸,而是一鍋熱氣騰騰的雜燴。我特彆喜歡她對於“在地性”的強調,她似乎總能找到最地道的詞匯和錶達方式來捕捉當地人的精神內核,而不是用一套通用的、外來的文化框架去套用。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在當地生活瞭一段時間,對那裏的氣候、口音、甚至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微妙的界限感都有瞭深刻的體會。它成功地將地理空間轉化為瞭情感空間,讓人産生瞭強烈的歸屬感和探索欲。
評分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可謂是匠心獨運。它並非綫性敘事,而是采用瞭多重聲部交織的手法,仿佛一部復調音樂,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社會階層,甚至不同的自然景觀,都在書中找到瞭自己的音軌。時而如高亢的交響樂,描繪磅礴的山川地貌和宏大的曆史變遷;時而又像悠揚的獨奏,細緻描摹一間老宅院裏,光影如何隨著季節更迭而緩緩移動。這種跳躍和迴溯的處理,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需要讀者不斷地去重新組織碎片化的信息,體驗非常積極。書中對自然環境的描寫尤為齣色,作者似乎能捕捉到風的形狀和水的溫度,那些關於氣候、土壤、植物的文字,不僅僅是背景闆,它們本身就是推動故事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這是一部需要慢讀,並且值得反復推敲的文本,每一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隱藏的綫索和更深層的意圖。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如同江南煙雨,將那片土地上的人文風情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他對傳統技藝傳承的關注,比如那些古老的木雕和漆器,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而是深入到匠人的日常生活中,讓你真切感受到時間在他們手中如何被賦予新的生命。讀完後,我仿佛也沾染瞭那種慢節奏的生活氣息,那種對生活品質的執著追求,讓人不禁反思自己都市生活的匆忙與浮躁。書中對曆史遺跡的考據也做得非常紮實,每一塊磚瓦似乎都在訴說著韆年的故事,那種厚重的曆史感,不是教科書式的說教,而是充滿瞭人情味的敘述,讓人在閱讀中不知不覺地被帶入曆史的洪流。而且,書中的配圖選擇也極其考究,那些老照片和現代的精緻攝影作品交相輝映,為文字增添瞭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可以靜下心來反復品讀的佳作,每一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