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書名 | 坐火車遊西藏(慢遊心攝) | ||
| 作者 | 呂新平 | ||
| 定價 | 42.80元 | ||
| ISBN號 | 9787563725281 | ||
| 齣版社 | 旅遊教育齣版社 | ||
| 齣版日期 | 2013-01-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重量:0.322 | |
| 版次:1 | 字數: | 頁碼: | |
| 插圖 | |
| 目錄 | |
| 內容提要 | |
《坐火車遊西藏:慢遊心攝》作者以行程萬裏的旅遊經曆,顛覆瞭慣常人們認為要帶大相機、帶諸多抗高原反應藥品、剋服種種艱辛苦難,纔可看到雪域美景的認識誤區,以小相機、少花費、易到達的交通方式、較弱強度的生理考驗,飽覽西藏美景。 |
| 編輯推薦 | |
《坐火車遊西藏:慢遊心攝》是一本讓人看後想立刻動身去西藏的旅遊書!作者行程一萬公裏,曆時半月有餘,花費4770元,慢遊西藏,飽覽美景。美景蕩人心魄,如何拍攝?作者傾囊相授:張張圖片,都有時間、地點、攝影參數;小相機,也可齣大效果。 |
| 作者介紹 | |
呂新平,中攝影協會會員,中藝術攝影學會理事。先後有韆餘幅攝影作品在報刊上發錶,或在不同類展覽中入選、獲奬。其中攝影作品《吊裝》在1997年8屆全攝影藝術展覽中入選;《圓夢》在1999年9屆全攝影藝術展覽中獲金奬;《布陣》在2001年全軍攝影藝術展覽中獲作品奬;《科之光》在2006年第四屆術攝影展覽中獲銅奬;2008年在中科技館舉辦《巢裏巢外展輝煌》攝影作品個人展覽;《航天員水下訓練》在2009年屆全軍攝影藝術展覽中獲銅奬。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讓我立刻聯想到瞭那種在車窗外飛馳而過的風景,以及那種深入骨髓的、帶著高原特有氣息的寜靜。我一直對西藏有一種近乎朝聖般的情結,但傳統的快節奏旅行方式總讓人覺得少瞭點什麼,像是匆匆路過一個夢境,沒來得及細細品味。這本書的“慢遊”二字,恰恰擊中瞭我的心坎。我期待的不是打卡式的景點羅列,而是那種真正沉浸式的體驗,是火車哐當聲中,看著地貌一點點從平原過渡到雪山,從翠綠變成荒袤的震撼過程。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慢”的過程中捕捉到那些瞬間的“心攝”——那些隻屬於旅行者自己纔能捕捉到的光影、人物錶情,甚至是火車內部陌生人之間短暫的溫暖交流。那種將時間拉長,讓靈魂得以跟上腳步的感覺,纔是旅行的真諦。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旅伴,不急不躁地引領我穿越青藏綫,用文字和畫麵,為我描摹齣那些不為人知的、藏在旅途縫隙裏的動人細節。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結構,特彆是“慢遊心攝”的組閤,暗示著一種對當下時刻的極度珍惜和深刻感知。這讓我想到瞭那些需要極高專注力纔能完成的藝術創作。我猜測作者在選擇“慢遊”這條路綫時,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或許是對過去某種急躁生活方式的反思。我希望在書中能夠找到關於這種“慢”如何轉化為創作動力的論述。它可能不是直接的理論闡述,而是通過影像和文字的對比呈現齣來——比如,在快進鏡頭中無法捕捉到的細節,如何因為慢下來而被放大和理解。我更關注的是,當一個人將自己完全置於一個移動緩慢的、環境又極具挑戰性的空間(火車+高原),他的內心世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種內在的景觀,往往比外在的雪山更難描繪,也更引人入勝。這本書,在我看來,應該是一份關於如何通過旅途,進行自我對話和深度療愈的邀請函。
評分坦白說,很多關於西藏的書籍,要麼過於偏重宗教哲學的探討,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就是過於聚焦於艱苦的探險,讓人覺得遙不可及。我更傾嚮於一種“生活化”的體驗敘事。這本書如果能展現齣“慢遊”帶來的那種煙火氣,對我來說將是巨大的加分項。我希望它能揭示齣,在那些看似壯麗的景色背後,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是如何維係的。比如,在某個偏遠小站,列車員如何協調補給,那些短暫的停靠是如何成為當地社區的“小集市”的。這種微觀視角的記錄,往往比宏大的敘事更能讓人感到親切和真實。這種“慢”不僅僅是速度上的減慢,更是一種對生活節奏的調整,是對周遭一切保持耐心的接納。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在這樣的節奏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寜,而不是僅僅像個旁觀者一樣記錄下錶麵的繁華與蒼涼。
評分我對“坐火車”這個媒介充滿瞭浪漫的想象,它本身就是一種復古而富有詩意的移動方式。在現代社會,我們習慣瞭飛機的速度與效率,卻漸漸失去瞭旅途中那種由期待和過渡構成的儀式感。火車旅行的妙處在於它的不可替代性——你無法在短時間內跳過那些漫長而重要的路段,你必須接受它的緩慢,並在這種“被動停滯”中,強迫自己去觀察、去思考。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這段漫長的旅途的。他是否記錄瞭與哪些人交談?那些關於高原反應、關於信仰、關於生活的故事是如何在狹窄的車廂裏被娓娓道來的?我尤其期待他對沿途地理和人文變化的細膩觀察,從格爾木到拉薩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雙重轉變,那種高原反應帶來的眩暈感,被窗外美景逐漸撫慰的過程,我想這本書一定有所側寫。它不該僅僅是風景的描摹,更應該是心靈在特定空間和時間維度下被重塑的過程記錄。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散發齣的那種樸實的氣息,不像某些旅遊指南那樣華麗辭藻堆砌,更像是隨手翻開一位老友的旅行日記。我特彆關注作者的攝影視角,畢竟標題裏提到瞭“心攝”。對於我這種業餘攝影愛好者來說,如何在廣袤的西藏風光中找到獨特的構圖和光綫,一直是件頭疼的事。我渴望看到的是那些跳脫齣明信片範疇的畫麵——或許是車廂內一位藏族老阿媽低頭念經時的側影,或許是清晨陽光穿過車窗灑在布達拉宮的某個不起眼的角落。好的攝影作品,不僅僅是記錄,更是情感的投射。我期待作者能分享他按下快門前的心態,那種捕捉瞬間的衝動和最終定格的滿足感。如果這本書能分享一些實用的、基於“慢遊”視角的拍攝心得,比如在晃動的火車上如何保持穩定,或者如何利用車窗玻璃的反光創造景深,那就太有價值瞭。它應該是一本能激發我拿起相機,去重新審視旅途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