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鬼學
定價:35.00元
作者:徐華龍
齣版社:北嶽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37830096
字數:
頁碼:33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鬼學》共分四個組成部分:一是鬼的基本理論研究;二是鬼的專題理論研究;三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鬼文化比較,以及中國與日本的鬼文化比較研究;四是鬼話研究。從而構建中國鬼學的理論基本框架,使讀者能夠瞭解鬼這一觀念形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鬼學”早在20世紀初就有西方人提齣,並且齣版瞭著作,有人已經將它翻譯到中國,這也反映瞭中國對於現代鬼學的研究起步並不晚,當時鬼學的研究雖然藉用的西方文化理論,例證也不少是中國本土的文化材料,對於中國鬼學的發展雖然起到瞭奠基的作用,這是十分可貴的。到瞭21世紀,思想科學的進步,無論是民間文化還是其他社會學科都有比較大的發展和進步,同樣也為鬼學的研究提供瞭良好的社會前提和文化基礎,這是《鬼學》得以齣版的重要原因。
目錄
前言
基本理論
章 鬼是什麼?
第二章 鬼的類型
專論
第三章 鬼與中國文藝
第四章 鬼與中國繪畫
第五章 鬼與中國政治
第六章 鬼與中國宗教
第七章 春節源於鬼節考
第八章 南通公僮子會研究
第九章 魏晉南北朝鬼文化的繁榮及其原因
比較
第十章 哈尼族、漢族之鬼信仰比較
第十一章 佤族鬼魂信仰與鬼話形態
第十二章 中日鬼話異同論
第十三章 中日鬼文化比較
鬼話研究
第十四章 鬼話的定義
第十五章 鬼話的思想內容
第十六章 鬼話的藝術特色
第十七章 鬼話的曆史發展
第十八章 鬼話中的巫術行為
第十九章 鬼話中的鬼魂觀念
附錄:
中國個鬼文化刊物——介紹《鬼》半月刊
對《北京科技報》采訪的應答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從這一故事中,我可以看到當地人的鬼信仰:1.吊死鬼是要害人的,2.-個吊死鬼往往隻能害死一個世人,3.被吊死鬼相害的人,其死的方法亦為縊鬼相同,4.傢人上吊死後,一般不會加害自己的親友。此文和前文中的陳太夫人是一個人,在其縊死之後,不但沒有害死自傢人,而且請求上帝,驅逐瞭一方縊鬼,此外還澆滅火焰,避免瞭一場災禍。
文中還告訴人們一種觀念,那就是道士可以驅逐縊鬼,正因為顧持國不聽道士的話,造成瞭一傢七人上吊的悲劇。《子不語》捲十三《張憶娘》就記載瞭一則道士驅鬼的事:蘇州“玄妙觀道士張某,精法律,為築壇持咒,做禳解法。三日後,道士曰:“已到,我不審其姓氏,試其大鏡,潑以明水,當有一女子現形。,召傢人視之,宛然憶娘也。”類似這樣的道士召鬼、驅鬼的故事,民間頗多流傳。同樣縊鬼既是鬼的一種,道士亦有本領能將其驅逐齣去,而不使人無故遭到縊鬼的危害,這是人們所篤信不移的。
七、淫鬼
鬼是人的翻版,鬼的一切都與人相關,即便是人的行為和心理,有時亦成為鬼的行為和心理。所謂淫鬼,就是這種迷信理論指導下的産物。淫鬼,是一種專注的鬼。本是人的生理行為,鬼亦有此需要,可見人們觀念中的鬼魅早已被“擬人化”瞭。
清·硃翊清《埋憂集》中的《陰狀》記載一則淫鬼故事:
郡中有富室某氏子,娶婦金氏,纔數月,為祟所憑。其婦貌僅中人,而自遇祟後,放誕,殆無寜晷,惟夫入與共寢,則帖然安枕,絕無狂態,齣則如故矣。我問之,則曰:“以兩雄共一雌,不禁意索,故暫且避去,然彼豈能長守此鴻溝耶”其母在旁睡曰:“淫鬼擾害如此,吾將訴之天師,遣法官來,捉汝塞瓶內烹欲,始雪吾恨。”婦笑對曰:“母勿嗔,某為歸安城隍三太子,愛汝婦肌瑩如玉,氣息吹蘭,今後尚應蠲吉迎歸署中,永為白頭之好,必不忍中道乖離也。”時其夫亦在,聞之,退即具狀,投城隍廟焚之。比返,則其女已沉沉睡去,安帖如常矣。惟醒後,神氣怯弱;藥之,數劑而起。
這是淫鬼附身的故事,雖未談及淫鬼之具象,但我們已知淫鬼的基本特徵。另外,淫鬼亦會齣現在人的夢中,並與其交接。《吳江縣誌》記載:“莫軒,字季昂,少有俊纔,工書法。永樂中,嘗至京,與客登隨山,謁梁公主廟。臨風詠詩,醉臥廊下,夢女華裝至,相與綢繆。至於月落參橫,乃起而彆。莫歸遂病。病中喃喃,言公主來迎吾,竟卒。然則淫昏之鬼,果可以自為政也。”
前文中的淫鬼為男性,後文中的淫鬼則為女性,但其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與人相。其實,鬼與鬼之相交接,民眾亦有所傳。《子不語》捲十二則記載瞭《兩僵屍野閤》的事:有一壯士夜半見一僵屍從棺材裏齣來,“至一大宅門外,其上樓窗中先有紅衣婦人,擲下白練一條,牽引之,屍攀援而上,作絮語聲,不甚瞭瞭。”
……
序言
這本書的文字,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扇扇緩緩開啓的門,每一扇門後麵都隱藏著不同的風景,但風景的底色,卻是恒久不變的幽暗。作者的敘事方式,不是綫性的,也不是簡單的情節堆砌。他更像是在用一種非常個人的、近乎冥想的方式,去探索那些存在於邊緣地帶的未知。我從中讀到瞭一種對“存在”本身的質疑,對現實與虛幻界限的模糊。有時候,我甚至會懷疑,書中描寫的那些“事件”,究竟是真的發生,還是主人公內心的幻覺。這種模糊性,反而增加瞭故事的張力,讓我沉浸其中,試圖去分辨真僞。書中對“聲音”和“光影”的運用,也極其巧妙,不是為瞭製造驚嚇,而是為瞭營造一種揮之不去的、令人不安的氛圍。它讓我感到,世界並非我們所見的那麼簡單,在我們熟悉的現實背後,可能隱藏著我們無法理解的力量。閱讀這本書,更像是一次與黑暗的對話,一次對未知世界的試探。
評分坦白說,《鬼學》的敘事方式著實讓我眼前一亮。不同於我以往接觸到的許多以情節驅動的驚悚作品,這本書似乎更加注重內在的張力。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抽象的情感,比如孤獨、疏離、甚至是存在的虛無感,具象化成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存在。我讀到的一些片段,並沒有明顯的鬼怪齣沒,但那種壓抑、窒息的感覺卻如影隨形,讓我喘不過氣來。書中人物的對話,常常是試探性的,充滿瞭未盡之意,好像每個人都在迴避著什麼,而這種迴避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巨大的威脅。我尤其喜歡其中對“記憶”的探討,那些模糊不清、支離破碎的迴憶,在書中卻成為瞭連接現實與非現實的橋梁。仿佛過去的一些印記,並未真正消逝,而是潛藏在某個角落,伺機而動。這種對人內心深處脆弱之處的精準捕捉,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也讓我開始審視自己那些被遺忘或掩蓋的過往。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與自己內心的對話,隻不過這次,對話的對象帶上瞭幾分冷冽的寒意。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體驗,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更像是一場沉浸式的心理探索。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精準,他擅長捕捉那些難以言喻的細微之處,將它們放大,再放大,直到它們成為壓倒一切的存在。我注意到,書中對“聲音”的運用尤為齣色。不是那種突如其來的尖叫,而是微弱的、若有若無的聲響,像是有人在低語,又像是風穿過破敗的建築發齣的哀鳴。這些聲音,在字裏行間悄然迴蕩,不斷地挑撥著我的神經,讓我時刻處於一種高度警惕的狀態。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孤獨”的描繪,那種被世界遺忘的、無聲無息的孤寂感,在某些章節中被渲染得淋灕盡緻,甚至讓我覺得,那股孤寂本身,就帶著一種非人的力量。我很少看到有作者能將一種純粹的抽象概念,轉化為如此具象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體驗。讀這本書,你仿佛置身於一個空曠的、寂靜的夜晚,而你唯一能聽到的,是自己越來越響的心跳聲,以及那些來自未知深處的、難以名狀的低語。
評分《鬼學》讓我對“恐懼”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並非僅僅依賴於鬼魂的實體齣現,更多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侵蝕,一種對人心智的緩慢摧毀。我被書中對於“空間”的描寫深深吸引,那些看似尋常的房間,卻因為某些細微的變化,變得陰森可怖。一扇門,一個角落,甚至是一麵牆,都仿佛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作者似乎能看穿我們內心最深的隱憂,並將它們悄悄地植入字句之中。我常常在閱讀時,感覺到一股莫名的寒意從腳底升起,那種感覺並非來自某個具體的鬼怪,而是源自一種普遍的、彌漫性的不安。書中人物的反應,也並非是歇斯底裏的尖叫,更多的是一種逐漸被侵蝕的麻木和絕望,這種對人物內心崩潰過程的細緻描摹,反而顯得更加真實和令人心痛。它讓我開始思考,真正的恐懼,或許就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縫隙中,等待著被發現。
評分這本《鬼學》的封麵設計就足以讓人心生好奇,深邃的幽藍色背景,點綴著幾筆勾勒不清的模糊人形,仿佛窺見瞭另一個世界的入口。迫不及待地翻開,我原本以為會看到那些爛俗的鬼故事,充斥著驚嚇和血腥。然而,作者顯然沒有走這條尋常路。書中最讓我著迷的是那種若有似無的氛圍營造,他不是直接甩給你一個鬼魂,而是通過對環境的細緻描摹,對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一點點地滲透齣那種不安和詭異。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放慢瞭節奏,仔細品味字裏行間傳遞齣的細微情感波動。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比如一陣突如其來的冷風,一個陰影的異常晃動,或者一段突然中斷的對話,都在為某種未知的恐懼鋪墊。它不像電影那樣直接用畫麵衝擊你,而是用文字在你腦海中構建齣一座鬼魅的迷宮,讓你在其中小心翼翼地探索,每一步都可能觸碰到心底最深處的恐懼。這種“留白”的處理方式,反而比直白的描述更能激起我的想象,讓我仿佛親身經曆瞭那些無法言說的詭異事件。讀完後,那種揮之不去的寒意 lingered,讓我對周圍的世界也多瞭幾分審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