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姓起名通典
定价:29.00元
作者:毛上文,温芳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2951054
字数:
页码:22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姓起名通典》分为六大部分:姓氏篇、起名篇、起名实例篇、风俗篇、文化篇、人物篇。作者采用考古新成果与史料相互印证比较法,并利用族史学、民俗学、地名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研究了中华姓氏的来源、祖先、发源地等错综复杂的问题,这为辨识浩繁庞杂的中华姓氏源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作者传授了天干、地支、五行等传统文化与重要的起名方法,列举了起名笔画数吉祥模型,提供了起名实例,以便读者学习与应用。书中介绍了亲子连名、生肖星座、姓名避讳等民俗。在姓名文化篇,作者讲解了姓名与人的字号、贵姓郡望与堂号、贵姓楹联与家训,介绍了历代名人的事迹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毛上文,原名毛中文,字屯,在职工商管理研究生,姓名文化学者、执业法律顾问、ID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人力资源管理师、多家出版社特约撰稿人,其著作有《阴阳宅风水文化谈》、《宝宝吉祥起名大全》、《起名技巧大全》、《中国起名经典》等10余部。
温芳,别名言心,内蒙古电大法律专业,中国起名标志设计师、人生策划专家、心理咨询师,其代表作有《宝宝起名全书》、《起名通书》、《宝宝取名实用指南》、《周易与人生策划》、《八宅风水学用一本通》等。
毛上文与温芳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汇,在中国了多项:中国个研究出姓名“NISS”与品牌“BISS”策划系统;中国个创立了“以个人生涯控制为基础的人生管理模式”,中国个建立吉祥宅地风水策划系统。
文摘
姓氏发微,就是阐发姓与氏的微妙之处,使读者真正了解“姓”、“氏”以及“姓氏”。在当今人们的意识中,“姓氏”已成为一个固定的名词,姓氏是一回事。其实,在中国古代,姓和氏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古代“姓”、“氏”是两个名词,这两个名词的内涵和用途不一样。古代的“姓”是有血缘关系的世代相承的同族称号,不同血缘的部族团体就有不同的姓,距今一万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初期(相当于考古学分期上的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的人们通过“姓”识别不同血缘的族群。远古时期的“氏”也可以作为部族的名称,到夏、商、周三代时期,“氏”才变成了“姓”的分支,是一个与地域有紧密联系的人的新标识,以至于“氏”起着标明一个人身份地位高贵的作用。
我们的祖先弁兹氏与燧人氏太聪明了,他们早在万年前就用大自然中固有的“风”作为识别血统的图腾了,于是中华姓诞生了。
距今一万年前的燧人氏(又称“燧人”)与弁兹氏结为群婚杂居的关系后,他们早发现并认识了风的季节性周期规律,发明了指示四时风向的风向标——相风仪,又称为“方牙”。这种仪器后来传给雷泽氏族称“雷牙”,再传给伏羲氏族时期就叫“苍牙”,所以伏羲继承了先人的文明成果,他会“听八风、法八极”。弁兹与燧人用“方牙”来观测八方季风的方位和时间,有利于他们的族人按节气活动,不断发展壮大,于是他们把天穹宇宙发来的信息——“风”,作为自己的族群图腾。
序言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种类型的书可能会非常枯燥,充满了晦涩难懂的古文和生僻的字眼,毕竟涉及到的是历史和文化研究的范畴嘛。但是,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我的意料,它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文笔相当流畅,甚至带有一丝人文关怀的温度。特别是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的宗族制度或者避讳习俗时,总是能用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阐述,让那些原本高悬于云端的历史概念变得鲜活起来。 比如,书中对某一时期地方宗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改谱”现象的分析,简直是入木三分。作者不仅指出了其表象,更深入剖析了背后的社会动因和权力结构,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这种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写作手法,无疑是这本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回味作者是如何将一个原本平淡的史实,解读出如此丰富的人性与社会张力的。这本书无疑拓宽了我对传统文化解读维度的认识。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细节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人,这本书在考证的细致程度上,完全满足了我这种“细节控”的胃口。很多我原本以为是民间传说或者流言蜚语的内容,在这本书里都找到了扎实的文献依据,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书中内容的可信度。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不同史料之间的相互印证和矛盾分析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将不同的观点并列呈现,留给读者自己思考的空间。 其中关于某一特定姓氏在不同朝代所使用的“表字”和“讳号”变化的章节,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梳理。作者通过对比大量的碑刻和文献记载,清晰地描绘出了社会礼仪规范是如何随着时代风潮而潜移默化地进行调整的。这种对微观历史的捕捉能力,让人感觉作者不是在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在构建一个立体的、有生命力的古代社会图景。读完这一部分,我对古代人的生活规范和情感表达方式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比死记硬背历史年代要有趣和深刻得多。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姓氏起源的书籍很多,很多都流于表面,要么过于神化,要么过于简单化。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真正做到了“通”与“专”的完美结合。它的广度令人惊叹,似乎涵盖了我们能想到的关于姓氏文化的所有分支领域,从血缘、地域到文化符号的传承,无所不包。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每一个分支的探讨中,它又能够深入到非常专业的层面,绝不流于泛泛而谈。 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姓氏与地方风物关联性时的那种诗意笔触。作者会用一些非常优美的文字描述某个姓氏群体在特定山川河流旁形成的生活习惯和语言特色,那种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泥土和草木的气息。这种将文化符号与自然地理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原本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它不是一本干巴巴的工具书,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史诗。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种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量身打造的宝典!我最近刚接触到一些关于古代家谱和姓氏起源的知识,发现里面的学问真是深不可测。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都透露着一种古朴典雅的气质,让人一上手就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姓氏演变脉络时的那种严谨态度,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识功底。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研究某个偏僻姓氏的迁徙史时,查阅了许多资料都不得其解,后来偶然翻阅这本书,发现其中关于这个姓氏的某个分支在宋代的迁移路线有着非常详细的记载,甚至连当时的地理环境和主要事件都穿插其中,简直是柳暗花明。这样的细节处理,绝非一般浅尝辄止的著作可比。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姓氏本身,更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生活场景的窗户,让人对先祖的生活有了更真切的想象和体会。读起来就像在和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对话,那种知识的深度和人情的温度交织在一起,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对我而言,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的参考资料。它更像是一份精美的文化遗产地图,指引着我在浩瀚的姓氏海洋中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我发现,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因为作者在不同的章节之间构建了精妙的内在联系,只有当你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种“网状”的知识结构带来的震撼。 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姓氏“身份认同”构建过程时的深刻剖析。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血缘追溯,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社会变迁中,人们如何通过共同的姓氏符号来构建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这种对“社会建构”过程的洞察力,让这本书具备了超越传统历史研究的现代视角。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对“家族”和“传承”的理解,哪些是历史的必然,哪些又是后世的塑造。这种启发性,是衡量一本学术著作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无疑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