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 | 作者 | 张卫波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 ISBN | 9787563824007 | 出版日期 | 2015-10-01 |
| 字数 | 页码 | 264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在写作时,没有做到面面俱到,而是着重论述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从新启蒙运动着手,考察根据地文化的源头,并对中国党文化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进行梳理。 二、从时局变动、文化流变等角度,探求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特点和影响。 三、考察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与特点,着重探讨根据地文艺社团和学术研究社团的建立及作用。 四、探究根据地报刊兴盛的缘由,并对根据地报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梳理。 五、考察根据地文艺运动方针转变的过程,并对根据地“文化下乡”运动的兴起、特点及其对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挖掘。 六、着重对新秧歌运动、平剧改革、文艺大众化、美术民族化、文化知识的普及等问题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特点。 七、对根据地文化界的“民族形式”论争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契机探讨中国党民族新文化观的内涵。 |
| 作者简介 | |
| 张卫波,男,1975年2月生,河南灵宝人。200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师从龚书铎先生。现任教于中央党校中史部,主要从事中国党思想文化史、土地改革史研究。曾在《学术月刊》《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民国初期尊孔思潮研究》《抗战:中国人要记住的惨案》。本书为2012年中央党校青年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基金会青年项目“报刊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研究”结项成果。 |
| 目录 | |
| 章 思想源流与政治基础 节 思想源流:“中国化”的来龙去脉 第二节 统一战线:文化建设的政治基础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与传播 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和影响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与社团勃兴 节 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第二节 社团的勃兴 第四章 报刊繁荣与文化传播 节 报刊出版的恢复与发展 第二节 报刊出版的兴盛 第三节 根据地报刊的运营与传播 第四节 报刊与毛思想的传播 第五章 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文化下乡” 节 文艺运动新方向的确立 第二节 “文化下乡”运动与农村文化振兴 第六章 文化建设的成就、特点及方向 节 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文化建设的特点 第三节 创建开放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 1941年6月20日,中央宣传部在《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中明确提出了抗战时期文化运动的重要任务是建立文化统一战线,指出:“,团结一切抗日不的文化力量,建立文化运动上广泛的统一战线,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反对民族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反对民族投降主义,反对黑暗复古主义。第二,发展进步的文化力量,发展民主思想,思想自由,研究各种学术,宣传科学的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的文化向前发展。第三,团结文化干部,培养文化干部,爱护文化干部,尤其在根据地内更应大批的吸收知识分子、各种专家学者参加一切抗战的工作。” 为了指导文化统一战线工作顺利开展,中央还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文化统一战线理论。其中,张闻天的论述尤为详细,可谓是中国党文化统一战线理论的奠基者。1940年1月5日,陕甘宁边区文化救亡协会召开次代表大会。会上,张闻天做了《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的报告,详细论述了文化统一战线的内涵、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巩固文化统一战线的方法、对待青年知识分子的态度等问题。他认为,日本在文化上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在文化上、思想意识上,使中国人民变为日寇的牛马奴隶,建立日本帝国主义独占的殖民地文化,以后巩固它在中国的统治”。为了“驱逐日寇出中国”,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他主张建立文化统一战线,指出:“新文化运动中,除抗日的统一战线外,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在张闻天看来,要扩大和巩固文化统一战线,就必须:“团结一切不愿当奴的文化人与青年知识分子;坚决反对日寇、、汪派的奴化活动;同主张投降、分裂、倒退的文化做坚决的斗争,打破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障碍;提倡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为了使抗日根据地能够在全国新文化运动中发挥先锋和模范作用,张闻天提出了建立和发展“文化根据地”的主张,要求在根据地内实施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大量吸收与培养全国各地的文化人与知识分子,使他们能够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干部;大量创作与编写新文化各部门的教科书、教材、读物、作品、小册子、杂志、报纸、研究资料,建设大规模的出版机关,以供给全国文化界的需要;经常以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政策的实施概况及其经验教训供给全国;同全国文化界发生多方面的关系。 在谈到如何建立和巩固文化统一战线时,张闻天还特别强调要处理好团结和斗争的关系,指出:“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们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我们欢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如文学、艺术、科学等)为抗战直接服务。在文化人中发展文化也应该服从于抗战、服从于政治的思想。但文化人之间,除以抗日不抗日作为团结的分界线外,还可以在关于文化的各种方面与各种问题上进行统一战线。这种统一战线,不但不会减弱抗日文化统一战线,而且会加强这个统一战线的内容与力量。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同其他抗日统一战线一样,也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而斗争的目的,则是为了求得更充实的与坚强的统一。”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我读下来,感觉真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是在梳理历史事件,更是在挖掘那些隐藏在时代洪流中的文化力量。我特别被书中对于根据地人民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创造和传承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活动所打动。那些朴素的歌谣、剪纸、戏剧表演,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更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精神支柱。书中对这些文化形式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地区差异化的呈现,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关于“洋 L”的考证,作者的严谨和细致让我折服,他从文献、口述史以及实物等多个角度进行交叉印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读完之后,我深刻体会到,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宣传,更是植根于人民生活,与人民命运紧密相连的生动实践。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毋庸置疑,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抗战时期根据地人民精神世界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并非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创造和革新过程。作者深入剖析了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发展动力,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根据地根据地艺术形式的演变和创新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例如,作者对根据地根据地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在革命宣传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看到了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的生机。而且,作者还探讨了根据地根据地电影、戏剧等新兴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发展,展现了根据地根据地人民在文化领域的大胆尝试和创新精神。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化建设与军事斗争、经济建设同等重要,是巩固政权、凝聚人心、争取胜利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彻,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将我对于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我原本以为,那段时期的文化建设无非就是一些宣传口号和简单的艺术创作,但作者却展现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元的图景。他对于根据地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的分析,特别是如何将文化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非常震撼。从基层党组织的文化活动,到妇女救国会、青年团的文艺宣传,再到军队的政治工作,几乎所有社会群体都被动员起来,参与到这场文化建设的洪流中。作者对这些活动背后的逻辑和运作机制的剖析,非常到位,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根据地根据地电影、戏剧创作的论述,那些作品虽然在技术上可能有所不足,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感染力,至今仍然能够打动人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对那个时代人民精神面貌的深刻解读,它让我看到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精神力量如何成为支撑人们坚持斗争的强大后盾。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读进去之后,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巧妙,他没有采用那种一本正经的说教方式,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书中对根据地教育体系的描写,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和革命精神的培养,这种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而且,作者对根据地出版物的研究,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油印的小报、宣传册,虽然制作简陋,但其内容和影响力却不容小觑,它们是那个年代思想的传播者,是连接根据地人民与外界的重要桥梁。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昏暗的油灯下,战士们和老百姓们围在一起,认真阅读这些文字时的场景。这本书的语言也很流畅,不似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很多地方读起来甚至像是在听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总体来说,这本书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让我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从中获得情感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一次对集体记忆的深度挖掘和重新激活。作者通过对大量原始文献、回忆录以及口述史的整理和分析,勾勒出了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全景图。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根据地乡村文化振兴的描写所吸引,那些根植于乡土的民俗活动,在革命洪流的冲击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同时也反过来滋养和壮大了革命力量。作者对于“红色歌曲”创作的详细考证,让我看到了这些歌曲是如何从民间歌谣中汲取营养,又如何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那些耳熟能详的旋律,背后蕴含着的是普通民众的朴素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建设并非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一个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感需求紧密结合的有机过程。作者的语言朴实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让我深深地被那个时代的精神所感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