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抗日根據地文化建設研究 | 作者 | 張衛波 |
| 定價 | 35.00元 | 齣版社 | 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齣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
| ISBN | 9787563824007 | 齣版日期 | 2015-10-01 |
| 字數 | 頁碼 | 264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內容簡介 | |
| 《抗日根據地文化建設研究》在寫作時,沒有做到麵麵俱到,而是著重論述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一、從新啓濛運動著手,考察根據地文化的源頭,並對中國黨文化統一戰綫理論的形成進行梳理。 二、從時局變動、文化流變等角度,探求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的形成、特點和影響。 三、考察延安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與特點,著重探討根據地文藝社團和學術研究社團的建立及作用。 四、探究根據地報刊興盛的緣由,並對根據地報刊的地位和作用進行梳理。 五、考察根據地文藝運動方針轉變的過程,並對根據地“文化下鄉”運動的興起、特點及其對文藝民族化、大眾化的推動作用進行深入挖掘。 六、著重對新秧歌運動、平劇改革、文藝大眾化、美術民族化、文化知識的普及等問題進行考察,並在此基礎上總結根據地文化建設的特點。 七、對根據地文化界的“民族形式”論爭進行分析,並以此為契機探討中國黨民族新文化觀的內涵。 |
| 作者簡介 | |
| 張衛波,男,1975年2月生,河南靈寶人。2002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獲博士學位,師從龔書鐸先生。現任教於中央黨校中史部,主要從事中國黨思想文化史、土地改革史研究。曾在《學術月刊》《史學月刊》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代錶性著作有:《實現耕者有其田: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民國初期尊孔思潮研究》《抗戰:中國人要記住的慘案》。本書為2012年中央黨校青年項目、中國馬剋思主義基金會青年項目“報刊與延安時期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研究”結項成果。 |
| 目錄 | |
| 章 思想源流與政治基礎 節 思想源流:“中國化”的來龍去脈 第二節 統一戰綫:文化建設的政治基礎 第二章 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的形成與傳播 節 “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齣 第二節 “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傳播和影響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體係的構建 第三章 知識分子群體形成與社團勃興 節 延安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 第二節 社團的勃興 第四章 報刊繁榮與文化傳播 節 報刊齣版的恢復與發展 第二節 報刊齣版的興盛 第三節 根據地報刊的運營與傳播 第四節 報刊與毛思想的傳播 第五章 延安文藝座談會與“文化下鄉” 節 文藝運動新方嚮的確立 第二節 “文化下鄉”運動與農村文化振興 第六章 文化建設的成就、特點及方嚮 節 文化建設的主要成就 第二節 文化建設的特點 第三節 創建開放的中華民族新文化 參考文獻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文摘 | |
| 《抗日根據地文化建設研究》: 1941年6月20日,中央宣傳部在《關於黨的宣傳鼓動工作提綱》中明確提齣瞭抗戰時期文化運動的重要任務是建立文化統一戰綫,指齣:“,團結一切抗日不的文化力量,建立文化運動上廣泛的統一戰綫,嚮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反對民族敵人——日本帝國主義,反對民族投降主義,反對黑暗復古主義。第二,發展進步的文化力量,發展民主思想,思想自由,研究各種學術,宣傳科學的社會主義,推進中國的文化嚮前發展。第三,團結文化乾部,培養文化乾部,愛護文化乾部,尤其在根據地內更應大批的吸收知識分子、各種專傢學者參加一切抗戰的工作。” 為瞭指導文化統一戰綫工作順利開展,中央還提齣瞭比較係統的文化統一戰綫理論。其中,張聞天的論述尤為詳細,可謂是中國黨文化統一戰綫理論的奠基者。1940年1月5日,陝甘寜邊區文化救亡協會召開次代錶大會。會上,張聞天做瞭《抗戰以來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運動與今後任務》的報告,詳細論述瞭文化統一戰綫的內涵、文化統一戰綫的特點、鞏固文化統一戰綫的方法、對待青年知識分子的態度等問題。他認為,日本在文化上侵略中國的目的是“要在文化上、思想意識上,使中國人民變為日寇的牛馬奴隸,建立日本帝國主義獨占的殖民地文化,以後鞏固它在中國的統治”。為瞭“驅逐日寇齣中國”,建立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他主張建立文化統一戰綫,指齣:“新文化運動中,除抗日的統一戰綫外,應該有各種各樣的廣泛的文化統一戰綫。”在張聞天看來,要擴大和鞏固文化統一戰綫,就必須:“團結一切不願當奴的文化人與青年知識分子;堅決反對日寇、、汪派的奴化活動;同主張投降、分裂、倒退的文化做堅決的鬥爭,打破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障礙;提倡民族的、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民族的新文化。” 為瞭使抗日根據地能夠在全國新文化運動中發揮先鋒和模範作用,張聞天提齣瞭建立和發展“文化根據地”的主張,要求在根據地內實施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教育政策;大量吸收與培養全國各地的文化人與知識分子,使他們能夠成為全國新文化運動的基本乾部;大量創作與編寫新文化各部門的教科書、教材、讀物、作品、小冊子、雜誌、報紙、研究資料,建設大規模的齣版機關,以供給全國文化界的需要;經常以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政策的實施概況及其經驗教訓供給全國;同全國文化界發生多方麵的關係。 在談到如何建立和鞏固文化統一戰綫時,張聞天還特彆強調要處理好團結和鬥爭的關係,指齣:“一切文化人,隻要他們贊成抗日,均應在抗日的目標下團結起來,不論他們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同抗日有無直接的關係。我們歡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如文學、藝術、科學等)為抗戰直接服務。在文化人中發展文化也應該服從於抗戰、服從於政治的思想。但文化人之間,除以抗日不抗日作為團結的分界綫外,還可以在關於文化的各種方麵與各種問題上進行統一戰綫。這種統一戰綫,不但不會減弱抗日文化統一戰綫,而且會加強這個統一戰綫的內容與力量。抗日文化統一戰綫,同其他抗日統一戰綫一樣,也有它的統一性,也有它的鬥爭性,而鬥爭的目的,則是為瞭求得更充實的與堅強的統一。” ……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我從這本書中看到瞭,抗日根據地文化建設並非隻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的創造和革新過程。作者深入剖析瞭根據地文化建設的內在邏輯和發展動力,展現瞭那個時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我特彆對書中關於根據地根據地藝術形式的演變和創新進行瞭細緻的描述,例如,作者對根據地根據地年畫、剪紙等民間藝術在革命宣傳中的作用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讓我看到瞭這些傳統藝術形式如何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煥發新的生機。而且,作者還探討瞭根據地根據地電影、戲劇等新興藝術形式的探索和發展,展現瞭根據地根據地人民在文化領域的大膽嘗試和創新精神。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文化建設與軍事鬥爭、經濟建設同等重要,是鞏固政權、凝聚人心、爭取勝利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徹,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化建設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說是將我對於抗日根據地文化建設的認知提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我原本以為,那段時期的文化建設無非就是一些宣傳口號和簡單的藝術創作,但作者卻展現瞭一個更加復雜和多元的圖景。他對於根據地社會組織和動員能力的分析,特彆是如何將文化活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讓我非常震撼。從基層黨組織的文化活動,到婦女救國會、青年團的文藝宣傳,再到軍隊的政治工作,幾乎所有社會群體都被動員起來,參與到這場文化建設的洪流中。作者對這些活動背後的邏輯和運作機製的剖析,非常到位,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特有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根據地根據地電影、戲劇創作的論述,那些作品雖然在技術上可能有所不足,但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強大的感染力,至今仍然能夠打動人心。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對那個時代人民精神麵貌的深刻解讀,它讓我看到瞭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條件下,精神力量如何成為支撐人們堅持鬥爭的強大後盾。
評分這本書我讀下來,感覺真是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對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不僅僅是在梳理曆史事件,更是在挖掘那些隱藏在時代洪流中的文化力量。我特彆被書中對於根據地人民在艱苦條件下,如何創造和傳承具有時代精神的文化活動所打動。那些樸素的歌謠、剪紙、戲劇錶演,不僅僅是簡單的娛樂,更是凝聚人心、鼓舞鬥誌的精神支柱。書中對這些文化形式的起源、發展以及在不同地區差異化的呈現,都做瞭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瞭那個年代特有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特彆是關於“洋 L”的考證,作者的嚴謹和細緻讓我摺服,他從文獻、口述史以及實物等多個角度進行交叉印證,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讀完之後,我深刻體會到,文化建設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宣傳,更是植根於人民生活,與人民命運緊密相連的生動實踐。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思想深度毋庸置疑,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抗戰時期根據地人民精神世界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評分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學術著作,但讀進去之後,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的寫作手法非常巧妙,他沒有采用那種一本正經的說教方式,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和生動的故事,將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變得觸手可及。比如,書中對根據地教育體係的描寫,我印象特彆深刻。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價值觀和革命精神的培養,這種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而且,作者對根據地齣版物的研究,也讓我大開眼界。那些油印的小報、宣傳冊,雖然製作簡陋,但其內容和影響力卻不容小覷,它們是那個年代思想的傳播者,是連接根據地人民與外界的重要橋梁。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昏暗的油燈下,戰士們和老百姓們圍在一起,認真閱讀這些文字時的場景。這本書的語言也很流暢,不似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晦澀難懂,很多地方讀起來甚至像是在聽一個娓娓道來的故事。總體來說,這本書在學術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讓我既能學到知識,又能從中獲得情感的共鳴。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一次對集體記憶的深度挖掘和重新激活。作者通過對大量原始文獻、迴憶錄以及口述史的整理和分析,勾勒齣瞭抗日根據地文化建設的全景圖。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根據地鄉村文化振興的描寫所吸引,那些根植於鄉土的民俗活動,在革命洪流的衝擊下,被賦予瞭新的時代意義,同時也反過來滋養和壯大瞭革命力量。作者對於“紅色歌麯”創作的詳細考證,讓我看到瞭這些歌麯是如何從民間歌謠中汲取營養,又如何成為凝聚人心的強大力量。那些耳熟能詳的鏇律,背後蘊含著的是普通民眾的樸素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文化建設並非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一個與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情感需求緊密結閤的有機過程。作者的語言樸實而有力,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直擊人心,讓我深深地被那個時代的精神所感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