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磨铁图书--妈妈有办法宝宝就聪明
定价:32.8元
作者:李卓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075347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更多孕妈手册、专家指导,、热书、畅销书,点击进入: *让妈妈操心的两件事:一是宝宝的健康,一是宝宝的聪明。 本书是**本EQ(情商) IQ(智商)双训练的亲子互动读本,北京*思维学校校长李卓老师写给3~7岁宝宝妈教育实操书。 36个成长中父母与宝宝的真实案例与32个开启心智、锻炼思维的精彩游戏,让宝宝在人际关系、语言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方面全方位开启智力、培养情智。 让孩子拥有得**的能力,保持得第二的心态,成为令妈妈骄傲的优 宝宝。 随书附赠亲子启智游戏卡片。
内容提要
《妈妈有办法,宝宝就聪明》这是一本幼儿早期品格教育与思维开发相结合的图书,也是作者李卓从事幼儿早期教育历时多年的一部工作笔记,是继《宝宝聪明就这样简单》之后第二部育儿案例。
本书从一个幼教经验丰富的教师角度,以实例的形式,从孩子成长过程中常常出现而对父母来说又比较棘手的问题入手,给予了解决,特别针对当前6 1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的引导、针对家长常常易犯的错误一一进行了阐述。实用性强,也很有启发,是一本难得地学前教育指导书。
文章语言生动平实,让父母易于接受。通过宝宝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讲述孩子成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比前一本《宝宝聪明就这样简单》增加了思维游戏部分的内容,使宝宝和父母互动更多,宝宝学习更有主动性。
本书特点
1、教育机构校长李卓老师继《宝宝聪明就这样简单》之后又一教育新作。《宝宝聪明就这样简单》该书2010年5月上市以来一直位居榜综合类榜单TOP100以内,连续一年的销售走势良好,获得2010年年度畅销书榜单总榜第35名。年度分类榜单第二的佳绩。
2、针对当前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求,设计合理的内容结构,把本书分成从宝宝的情商教育和智商教育两大部分分别采用案例分析和思维游戏两大特色板块介绍。
3、李卓老师语言亲切感人,朴素生动,重要的是,她给不是抽象空洞、让人看时心服口服、看完之后却不知所从的理论,而是具体可感的、有着很强实操性的方式方法。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卓,幼儿思维教育专家,畅销书作家。现任某教育机构全国市场总监、执行校长,《宝宝聪明就这样简单》作者,《爱家广播》等栏目特约嘉宾。
爱好文学创作,发表职场励志、历史文学、调查报告等作品300字,出版作品十余部。近年来一直从事幼儿早期思维教育研究及实践,并有独到见解。
曾获中国博览会2008年十大文学作品奖,2010年以一部幼儿关键期思维教育笔记《宝宝聪明就这样简单》再掀热议,上市初起至今持续热销并荣获终身五星图书及年度畅销榜前列。
文摘
序言
第四段: 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也做得非常用心,它不是那种密密麻麻全是文字的“大部头”,而是采用了大量的图表、思维导图和简洁的步骤指南,非常适合像我这样碎片化阅读的家长。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把一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比如依恋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等,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生活化的场景进行了解构。我记得其中有一个比喻,把“安全型依恋”比作给孩子搭建了一个“心理能量站”,孩子可以在那里充满电,然后才有勇气去探索广阔的外部世界。这个比喻非常直观,让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在处理分离焦虑时,稳定和高质量的告别仪式比任何昂贵的早教课程都重要。此外,书中的“小贴士”和“父母自检清单”设计得极其实用。我特别喜欢“周末亲子高质量陪伴自查表”,它不是看你陪伴了多长时间,而是看你陪伴的“专注度”——你在和孩子互动时,手机是否在视线之外?你的注意力是否完全放在他身上?这种对陪伴质量的量化和强调,让我开始有意识地放下工作和电子产品,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联结中去,这些实用工具的融入,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理论探讨,它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育儿工具箱”。
评分第三段: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处理“学习兴趣的激发”这一点上的独到见解,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早教”的理解。我曾经坚信,多认字、多背诗、多做精细动作训练才是王道。然而,这本书花了很大篇幅去论证,真正的“聪明”源于孩子与世界的深度互动和好奇心的保护。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去阐述“玩耍的价值”,这不是指那种有明确目的的“教具游戏”,而是指那种看似“浪费时间”的自由探索。比如,仅仅是观察蚂蚁搬家、拆解一个旧玩具、或者在泥地里和水混合出各种奇奇怪怪的泥浆,这些行为在成人眼中可能是脏乱差的象征,但在书中被提升到了认知科学的高度。作者通过引用一些有趣的神经科学小知识,解释了感官输入如何构建大脑连接。最让我醍醐灌顶的是,她强调了“无聊”的重要性——不要害怕孩子感到无聊,因为无聊是创造力诞生的温床。我的做法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我开始刻意减少对孩子日程的安排,把“空闲时间”还给他们自己去填满。效果立竿见影,我发现孩子开始主动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他们的提问不再是重复书本上的知识点,而是基于他们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这本书教会我的,是成为一个“环境的提供者”,而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这个转变太关键了。
评分第一段: 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亲子教育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育儿道路上的一扇新窗户!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真正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去,用一种近乎“实战演练”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去观察、去理解孩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真正的需求。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情绪管理”那一章,作者没有简单地要求我们去压制孩子的情绪,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细腻的“情绪翻译”技巧。举个例子,孩子因为玩具被拿走而大哭时,我们通常会急着讲道理或者许诺新的玩具,但这其实是在忽略他的感受。书中建议我们先蹲下来,用平静的语气描述他此刻的感受——“你现在一定非常非常生气,因为你最喜欢的积木被拿走了,对吗?” 这种共情和确认,神奇地让孩子的情绪波动平复了下来,他开始愿意倾听下一步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沉浸在愤怒中。这种从“控制”到“连接”的转变,对我来说是革命性的。而且,书里大量的案例都是基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我读的时候总能立刻在脑海中对照出我自己的经历,那种“原来我是这样处理的啊!”的恍然大悟感,贯穿了整本书。它让我明白了,所谓的“聪明”,绝不是早期智力竞赛的胜利,而是建立在稳定、安全、被理解的情感联结之上的持续成长力。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赋能父母,让我们从手足无措的“救火队员”转变为有章法的“引导者”。
评分第五段: 这本书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是它对“尊重”这个核心概念的阐释,它将“尊重”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每一次沟通和决策中的具体行动。作者非常犀利地指出了现代父母容易陷入的误区——我们常常以“为你好”的名义,剥夺了孩子自我决定的权利,这无形中在培养一个被动服从而非主动思考的个体。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如何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它强调规则的制定过程必须是“协商”而非“告知”。例如,关于睡觉时间,作者建议父母提出初步框架,然后让孩子在框架内选择具体执行的细节,比如是先刷牙还是先洗脸,是听一个故事还是听两首歌。这种“有限选择权”的给予,极大地提升了孩子对规则的依从性,因为他感觉自己是规则的共同创造者,而不是被强加的受害者。这种对孩子主体性的尊重,不仅体现在大事上,更体现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比如孩子选择穿哪双袜子,选择吃哪种水果。通过这些细微的练习,孩子的大脑正在构建“我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的积极信念。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培养一个“聪明”的孩子,其核心在于培养一个独立、自信、拥有内在驱动力的人格,而这一切都始于我们是否真正地、毫无保留地尊重了他们。
评分第二段: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育儿书籍那种严肃刻板的架势,反倒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幽默风趣的邻家阿姨在跟你娓娓道来她的育儿心得。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非完美主义”哲学。作者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在育儿过程中踩过的无数“大坑”,那些尴尬的、让人想钻地缝的瞬间,被她用一种自嘲又温暖的笔调描绘出来,这让我这个经常因为达不到“完美父母”标准而焦虑的妈妈,瞬间感到无比的释怀和放松。比如,书中有一节专门讲“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场合崩溃”,作者没有给出什么“标准答案”,而是分享了她有一次带着孩子在超市上演“地毯式哭闹”的经历,最终她选择的做法是:深吸一口气,告诉孩子“妈妈现在需要冷静五分钟,我们在这里等你”,然后自己走到不远处的角落深呼吸。这种真实到近乎残酷的坦诚,比任何高大上的理论都来得有力量。它提醒我们,育儿是一场马拉松,允许犯错,允许自己有“电量不足”的时候,比强撑着扮演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重要得多。这种接纳自我的态度,间接也教会了孩子如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更像是一剂心理按摩剂,让我找回了享受育儿过程的乐趣,而不是时刻处于自我审判的高压锅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