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閩颱農林漁業傳統生産習俗文化遺産資源調查
定價:52.00元
作者:劉芝鳳
齣版社:廈門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61549735
字數:363000
頁碼:31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2013年廈門社科叢書·閩颱曆史民俗文化遺産資源調查係列:閩颱農林漁業傳統生産習俗文化遺産資源調查》的主要任務是對閩颱地區農林漁業傳統生産習俗産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進行調查和分析,采取學術考察和田野考察相結閤的方法。學術考察以閩颱地區考古成果及曆史文獻、地方史誌、族譜為考察對象,厘清閩颱農林漁業生産習俗文化的淵源和演變過程。田野考察采取參與考察法、全麵考察法和比較法,對閩颱地區相同的習俗和不同的錶現形式進行實地調查記錄與比較分析。
目錄
作者介紹
劉芝鳳,1958年生,侗族,四川籍湖南懷化人,廈門理工學院觀光與酒店管理學院教授,一級作傢。從事文學創作和文化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稻作文化研究三十餘年。承接國傢社科基金課題一項,國傢民委、文化部、中國民協等委托課題五項,福建重點課題兩項,福建省、湖南省社科基金課題、軟科學課題、社科聯課題六項。2006年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傢德藝雙馨奬,其學術專著曾獲中國圖書奬、山花奬、中國民間文化著作二等奬,及湖南省第六屆、第七屆社會科學成果二等奬一項,三等奬兩項等,共齣版學術專著與文學作品二十餘部。
社會: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文化遺産研究委員會主任、秘書長,中國民協稻作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理事,中國民族文學學會理事。
徐蘇,1980年生,江西九江人,廈門理工學院環境工程學院講師,德國科特布斯理工大學環境工程與技術係係統工程與設備技術專業、可再生原材料和新能源專業全日製雙碩士。曾獲兩項,發錶論文三篇,齣版專著一部;參與國傢社科基金項目一項、省市項目多項。
王文靜,女,1976年生,廈門大學新聞傳播係碩士畢業,廈門理工學院文化産業學院講師。曾在《廈門日報》、《颱海》雜誌等新聞媒體擔任記者、編輯。作品曾獲得中國新聞奬三等奬、福建新聞奬一等奬和廈門新聞奬二等奬,論文曾獲得廈門市新聞界論文三等奬。
文摘
序言
這是一本令人肅然起敬的學術巨著,題為《閩颱農林漁業傳統生産習俗文化遺産資源調查》,由廈門大學齣版社刊行,ISBN為9787561549735。其名之意,已然揭示其研究的精細化、地域化以及對文化遺産的珍視。 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曆史積澱和民族智慧的傳統生産方式抱有濃厚的興趣。在全球化和工業化浪潮席捲的今天,許多古老的生産技藝和與之相伴的文化習俗正麵臨著被遺忘的危機。這本書的齣現,在我看來,是對這些寶貴文化財富的一次係統性梳理和記錄,它試圖通過詳實的調查,留住那些可能正在消逝的“鄉愁”與“根脈”。 想象一下,書中大概會詳細呈現閩南地區農民如何順應自然,利用傳統工具進行精耕細作,關於春耕、夏耘、鞦收、鼕藏的節令習俗,以及在農閑時節進行的各種娛樂和祭祀活動。再比如,福建沿海漁民,他們如何憑藉世代積纍的經驗,駕馭簡陋卻精巧的漁船,在驚濤駭浪中捕獲賴以生存的魚蝦,以及他們對於海洋的敬畏和祭拜的儀式。而對於颱灣的林業,是否會深入探究原住民部落在山林中的生存智慧,以及他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這些都是極為吸引我的部分。 廈門大學齣版社在學術齣版領域的專業性和權威性,使得我對本書的內容質量和研究深度充滿信心。這樣的研究,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溯,更是對當下社會如何認識和保護文化遺産的深刻啓示。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不同區域的文化獨特性,以及這些獨特性是如何在生産活動中孕育和傳承的。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那些鮮活的“習俗”細節。例如,在特定的農事活動中,人們會吟唱怎樣的歌謠?在漁獲豐盛時,會有怎樣的慶祝活動?在林業生産中,又有哪些關於山神的傳說和祭祀?這些生動的生活場景和情感體驗,遠比枯燥的生産數據更能觸動人心,更能讓我們感受到傳統生産方式背後所蘊含的社群凝聚力和精神信仰。
評分這是一本關於地域性文化遺産的深度挖掘之作,書名為《閩颱農林漁業傳統生産習俗文化遺産資源調查》,ISBN:9787561549735,由廈門大學齣版社精心推齣。從書名便可感知其宏大的研究體量和精細的學術旨趣。它顯然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充滿瞭紮實的研究基礎和嚴謹的考證過程。 我之所以關注這本書,是因為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與“魂”有著強烈的探求欲。尤其在當今社會,我們似乎越來越依賴科技和標準化流程,而那些源自土地、海洋、森林的古老智慧和生活方式,卻漸漸被遺忘。這本書正是緻力於搶救和梳理這些瀕臨消失的文化瑰寶,通過對閩颱兩岸農林漁業傳統生産習俗的細緻調查,將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體驗、生産技藝、社群組織和精神信仰,以文字和可能的研究資料的形式,永久地記錄下來。 試想一下,書中是否會描繪颱灣地區原住民在高山地區利用傳統方法采集林下經濟作物,以及他們與森林共生的神話傳說?又或者,在福建沿海,漁民們如何根據潮汐、風嚮的變化來選擇齣海時機,他們的漁具是如何手工製作,以及在豐收或歉收時,有哪些獨特的祭祀和慶祝儀式?這本書所涵蓋的“農林漁業”三大領域,本身就構成瞭人類最基本、最古老的生産活動,而“傳統生産習俗”則賦予瞭這些活動以文化生命的色彩,包含瞭倫理、道德、信仰、藝術等多個層麵。 廈門大學齣版社的聲譽,以及“文化遺産資源調查”的定位,都讓我相信本書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非凡。它不僅為相關領域的專傢學者提供瞭寶貴的研究素材,也為我們普通大眾提供瞭一個瞭解祖輩生活方式、理解區域文化差異的窗口。在快速發展的全球化浪潮中,對於本土文化獨特性和傳承的思考,顯得尤為重要。 我個人特彆好奇書中對於“習俗”部分的呈現。那些在特定農事、林業活動或漁業生産中代代相傳的歌謠、諺語、節日慶典、禁忌以及人際互動模式,往往最能反映一個族群的精神風貌和社會結構。本書的齣現,對於保護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喚起人們對自身文化根源的認同感,以及探索可持續的文化發展模式,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評分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書名《閩颱農林漁業傳統生産習俗文化遺産資源調查》,ISBN:9787561549735,由廈門大學齣版社齣版。初拿到這本書,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封麵散發齣的那種曆史厚重感所吸引。從書名就能看齣,這是一項關於閩颱兩岸農林漁業傳統生産習俗文化遺産的係統性調查研究,其研究範圍之廣、內容之深,足以讓任何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與土地和海洋息息相關的生産方式感興趣的讀者肅然起敬。 我個人一直對中國傳統的農耕文明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那些世代相傳的生産技藝和與之相伴的豐富習俗,纔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這一領域的探索欲望。雖然我尚未深入閱讀其中的具體內容,但僅憑其嚴謹的標題和齣版方的權威性,我就已經可以想象到,本書定是集閤瞭大量田野調查的成果,梳理瞭閩颱地區在農業、林業、漁業生産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習俗,從播種、收割、采伐到捕撈,每一個環節背後都承載著先民的智慧、對自然的敬畏以及社群的互動方式。 想象一下,書中可能會詳細記錄下閩南地區特有的稻作文化,例如關於插秧、收割的節令習俗,或是祭祀農神的儀式;也可能深入挖掘福建山區林業生産的傳統技藝,如竹編、木雕的世代傳承,以及與山林相關的民間傳說和信仰。而對於漁業,我更是充滿期待,書中是否會生動描繪沿海漁民的捕魚方式、漁船的建造技藝、海洋祭祀的習俗,甚至關於海神、龍王等信仰的由來與演變?這些都是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産,若能被係統地記錄和研究,對於我們理解區域文化差異、民族曆史發展脈絡,以及在現代社會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這本書的齣版,本身就說明瞭廈門大學齣版社在學術研究領域的深耕細作,以及對本土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視。對於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民俗學、經濟史、社會史,乃至地方誌的學者而言,這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參考工具書。而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它更是一扇窗口,透過這扇窗口,我可以窺見祖輩們是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在艱辛的歲月中創造齣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我非常期待能有機會深入翻閱這本書,去感受那些古老的生産智慧,去聆聽那些流傳韆年的民間故事,去理解那些深深根植於閩颱兩岸人民生活中的傳統習俗。這本書所蘊含的知識和情感價值,遠非區區書名所能完全概括。它是一項對過去的迴望,也是對未來的啓示,關乎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去嚮何方。
評分一本題為《閩颱農林漁業傳統生産習俗文化遺産資源調查》(ISBN:9787561549735,廈門大學齣版社)的書籍,靜靜地擺放在書架上,散發齣一種古老而深邃的知識氣息。 我一直認為,真正瞭解一個地方,不僅要看它的現代建築和經濟發展,更要深入瞭解它的人民是如何世代耕耘、漁獵、稼穡,以及在這些與自然最直接的互動中,形成瞭怎樣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念和精神寄托。這本書,正是這樣一種探尋“根”的學術實踐。 從書名來看,它涵蓋瞭“農林漁業”這三大基礎生産領域,並且聚焦於“傳統生産習俗”和“文化遺産資源”這兩個關鍵詞。這讓我聯想到,書中定然包含瞭大量關於福建和颱灣兩地在這些領域的曆史遺存和實踐經驗。我腦海中勾勒齣這樣一幅畫麵:福建沿海的漁民,如何根據季節和洋流的變化,傳承著一套精湛的捕魚技藝,並在齣海前、歸來後舉行著怎樣的祭祀和慶祝活動;山區的林農,又是如何以一種敬畏之心,在林間穿梭,采伐和利用山林資源,並因此形成瞭一係列與山神、土地相關的民間信仰和禁忌;而對於廣闊的農田,書中是否會細緻描繪不同作物種植的時節、方法,以及與之相關的耕作諺語、農事歌謠和節令習俗? 廈門大學齣版社的背景,讓我對這本書的研究水準有著很高的期待。這類聚焦於地方性文化遺産的調查研究,往往需要長期的田野工作、嚴謹的資料搜集和深刻的學術分析。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文獻匯編,更包含瞭研究者對這片土地及其人民生活方式的深入理解與情感連接。 我尤其好奇書中對“習俗”部分的呈現。那些口耳相傳的歌謠、代代相傳的技藝、社群內部的互助協作模式,乃至與生産活動相關的祭祀、節日、禁忌等,都是構成地域文化獨特性的重要元素。本書的齣版,無疑為保護和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提供瞭寶貴的資料,也為我們這些普通讀者提供瞭一個窗口,去窺見祖輩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評分這本《閩颱農林漁業傳統生産習俗文化遺産資源調查》(ISBN:9787561549735,廈門大學齣版社)散發著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氣息,仿佛一本穿越時空的筆記,記錄著兩岸人民與土地、河流、海洋之間古老而深刻的聯結。僅僅從書名,我便能感受到其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以及背後所凝聚的無數心血。 我一直對那些看似樸素卻蘊含著天地智慧的傳統生産方式充滿敬意。在現代工業文明高速發展的當下,這些古老的技藝和與之相伴的習俗,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本書的齣現,在我看來,更像是一次對這些珍貴文化遺産的“搶救性保護”和“係統性梳理”。它不僅僅是關於“做什麼”,更是關於“怎麼做”以及“為什麼這麼做”的文化解讀。 我腦海中不禁浮現齣許多畫麵:福建沿海的漁民,如何世代傳承關於潮汐、洋流的經驗,如何製作和維修古老的漁具,又如何在豐收的季節舉行熱鬧非凡的祭海儀式;山區的林農,如何尊重山林的規律,采用最可持續的方式采伐木材和采集山珍,以及他們與山林共生所産生的種種傳說和信仰;而閩南平原的農夫,又如何在不同節令進行精細的農事安排,從播種、插秧到收割,每一個環節都伴隨著獨特的民俗活動和節慶。 這本書的齣版,對於研究中國傳統農業、林業、漁業的發展演變,揭示閩颱兩岸在生産方式上的同源性與地域差異性,以及理解這些傳統生産活動如何塑造瞭當地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和精神信仰,無疑具有至關重要的價值。廈門大學齣版社作為國內知名的高校齣版社,其齣版的書籍往往代錶著學術的前沿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我期待在這本書中,不僅能看到對生産技藝的客觀描述,更能感受到那些與生産活動緊密相連的、充滿人情味和地域特色的“習俗”。比如,關於農耕的諺語、漁歌,關於節令的祭祀、聚會,以及在生産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助閤作模式和社群關係。這些“習俗”,正是構成一個地方獨特文化魅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我們民族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