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欢喜 真是欢喜——顾随谈诗说禅

不觉欢喜 真是欢喜——顾随谈诗说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随 著
图书标签:
  • 顾随
  • 诗歌
  • 禅学
  • 文学
  • 文化
  • 思想
  • 传统文化
  • 人生感悟
  • 散文
  • 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3892
商品编码:2990701135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不觉欢喜 真是欢喜——顾随谈诗说禅

定价:38.00元

作者:顾随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008638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世人眼中的顾随,往往尊其为词学大师,而顾老 在禅学上的造诣也是为学界认可的。《不觉欢喜真是 欢喜》所收入的《揣龠录》,一经刊出,便被誉为不 可多得的”谈禅大*“,”天才之笔“。可是除了这 部可贵的论*,顾随治禅的独到之处,还的是他对禅 宗与文学关系的理解,包括佛典中具有文学意味的作 品挖掘,及他对诗味与禅意的精当解说……

目录


引言:“似则似,是则非是”上编:揣龠录小引第二月第二月之二不可说不是不是无老僧好杀兔子与鲤鱼从取舍说到悲智(上)从取舍说到悲智(下)南无阿弥陀佛末后句下编:佛典翻译文学选引言上卷说理之部中卷序事之部下卷偈颂之部结语外编:诗法与禅王维诗品论论王静安之“境界”说我见知·觉·情·思杂谭诗论古代不受禅佛影响的六大诗人附录:苦水作剧垂老禅僧再出家我的父亲顾随(代后记)

作者介绍


顾随(1897-1960),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陀庵。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执教并从事于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先后执教于山东青州中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以及燕京、北平、中法、北京、中国、辅仁、北京师范等学校。1960年9月6日顾随卒于天津马场道河北大学住所。 顾随*述颇丰,有《稼轩词说》《东坡词说》《元明残剧八种》《揣龠录》《佛典翻译文学》等多种学术*作问世,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现有《顾随全集》行世。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图书《不觉欢喜 真是欢喜——顾随谈诗说禅》撰写的、不包含其具体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书名:不觉欢喜 真是欢喜——顾随谈诗说禅 副标题: 诗歌、禅意与人生体悟的交融之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文学经典与哲学智慧交汇的著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古典学养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引导读者穿越时空,进入一个由诗词意境与禅宗思辨共同构筑的精神世界。全书围绕“欢喜”这一核心情感体验展开,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具体作品的赏析,而是力求挖掘那些潜藏在文字背后,关于生命、存在、以及超越世俗烦恼的深层思考。 第一部分:诗语的境与心 在这一部分,作者聚焦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核心。我们探讨的不仅是格律与辞藻的精妙,更是诗人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捕捉到无限的生命况味。从魏晋风骨的萧疏飘逸,到唐诗的恢弘大气与盛唐气象,再到宋词的婉约与沉郁,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精神烙印。 作者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诗篇,如对自然物象的描摹,探讨诗人如何将山川草木拟人化,使之成为寄托情怀的载体。例如,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解读,不仅仅是声音与空间的对比,更是对“有”与“无”、“显”与“隐”之间微妙关系的体察。我们试图阐明,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能激发读者超越字面意义,进入一种直觉性的感知状态,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此外,本书深入分析了诗歌中的“时间感”。无论是对逝去青春的挽歌,还是对永恒瞬间的捕捉,诗句中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往往与禅宗对“当下”的强调遥相呼应,促使读者反思自身的生命节奏与宇宙洪流的关系。 第二部分:禅思的体与悟 如果说诗歌是情感的具象化表达,那么禅宗思想则是对这种表达背后的终极关怀的探寻。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重点放在禅宗公案、机锋以及核心概念对个体心灵的影响上。 作者避免了对艰深佛学术语的过度阐释,而是将其融入日常的语言和对诗歌的感悟之中。我们探讨了禅宗如何看待“执着”与“放下”。通过对具体公案的剖析,如“平常心是道”、“担水砍柴”等,阐释了如何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生命的本真。 一个重要的议题是“空性”的理解。这并非虚无主义,而是一种洞察万物相互依存、无自性存在的智慧。这种智慧,常常在古典诗词中以“空濛”、“寂寥”等意象被巧妙地暗示出来。本书旨在搭建一座桥梁,让读者看到诗人的直观感受与禅者的深刻洞察是如何在更高层次上达成和谐统一。 第三部分:欢喜的生成与消解 本书的核心关怀集中于“欢喜”这一主题。这种欢喜,并非世俗意义上的快乐或满足,而是一种建立在深刻体悟基础上的、不依赖于外在条件的内在安定与喜悦。 我们分析了“不觉欢喜”的状态。这是一种无功利、不刻意求取的自然流露,如同雨后初晴的空气,或晨钟暮鼓后的寂静。这种欢喜,是心灵在经过沉淀、去除浮躁后的本然显现。它要求我们放下对“得到”的执念,转而欣赏“存在”本身的美。 而“真是欢喜”则指向一种更深层次的确认。它是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看透了世事的无常之后,依然能够安住于当下,对生命的全部面向(包括苦痛与缺憾)都能予以接纳与欣赏。这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圆融状态。 书中通过对特定诗人的生命轨迹与禅宗修行经验的对比,阐明了从感伤的哀叹到超脱的喜悦,心路历程是如何完成转化的。这种转化,是智性的领悟与情感的升华共同作用的结果。 结语:日常的诗意与禅意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启发读者将这种文学与哲学的深度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我们相信,每一句打动人心的诗歌,每一次顿悟般的思考,都是一次微小的“欢喜”体验。通过重读经典,并以禅者的眼光去观照世界,我们能够逐渐培养出一种“不觉欢喜,真是欢喜”的生命境界。这是一种对“此时此刻”的全然投入与深深的眷恋。 阅读体验: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兼具学者的严谨与文人的灵动。行文流畅,旁征博引,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思维的清晰。它适合所有对古典文学怀有兴趣,并希望在阅读中获得心灵滋养与人生启示的读者。它不是一本理论教科书,而是一次与智者对饮,在诗意中探讨生命真谛的心灵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对于一些纯粹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点适应期。它融合了诗歌鉴赏和禅宗思想,这两种看似疏离的领域,被作者以一种近乎浑然天成的笔法糅合在了一起。我一开始有些担心这种跨界融合会不会显得牵强,但读下去后发现,作者的功力深厚,他找到了诗歌中蕴含的那些关于“空”与“有”、“得”与“失”的微妙平衡点。这种理解超越了单纯的文本分析,更像是一种生命体验的反馈。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文学修养,还要对东方哲学有一定的心灵感应。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为你量身定做的茶点,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回甘与韵味,急躁地翻阅只会错过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精妙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时而,它会变得极其古典雅致,仿佛能听到古人吟诵的抑扬顿挫,用词考究,句式严谨,充满了仪式感;但紧接着,它可能又会突然转向一种极其口语化、带有生活智慧的轻松语调,像是一个老友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没有架子,却句句珠玑。这种风格的跳跃性,使得长篇阅读的过程也充满了趣味和新鲜感。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迎来的是哪一种“声音”,是高山之巅的冷峻,还是春日午后的暖阳。这种灵活多变的叙事腔调,让原本可能略显严肃的探讨,变得平易近近,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也让那些深奥的道理更容易被大脑接受和消化。

评分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我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轻轻拨动了我内心深处那些尘封已久的困惑。读到某些诗句的解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构建作者描绘的意境。那种仿佛被引领到另一个时空维度的感觉,不是那种生硬的灌输,而是循循善诱的引导。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传统诗歌意象的挖掘,总是能触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难以言喻的情绪的根源。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喧嚣,而是尝试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更深层次的美与哲思。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的,它不是在对你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陪你进行一场心与心的对话,非常治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那一刻,就感受到了一种沉静而又不失灵动的气质。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肌理感的纸张,触感非常舒服,那种温润的质地,仿佛能让人在指尖感受到作者对文字的敬畏。设计上没有过多的堆砌,留白恰到好处,几行烫金的字体在深色的底色上低调地闪耀着,显得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简洁。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了的,字号大小适中,行距舒适,阅读体验非常棒。尤其是当你翻开它,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混合在一起,简直就是对阅读者的一种温柔的邀请。这种对实体书形态的重视,在现在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摩挲把玩一番。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主题分类来组织内容,而更像是一种精神漫游的轨迹。段落之间的过渡,看似松散,实则暗藏着一条清晰的内在逻辑线索,这条线索需要读者主动去捕捉和串联。这有点像在看一幅意境悠远的中国山水画,你得自己去寻找那条蜿蜒的小径,去感受山峦之间的气韵流动。它鼓励读者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参与到文本的构建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结论。这种互动性极强的设计,让这本书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地释放,每一次重读,都可能因为个人心境的变化,而发现新的连接点和新的感悟,这才是好书的标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