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物理学大辞典
定价:298.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7780
版次:0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自然科学大辞典系列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页数:1256
正文语种:中文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物理学辞典,涵盖力学和理论力学、理论物理学、热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声学、电磁学、光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无线电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物理学、天体物理学、计算物理学、非线性物理学、化学物理、能源物理、经济物理、生物物理学、医学物理等学科,以常用、基础和重要的名词术语为基本内容,提供简短扼要的定义或概念解释,并有适度展开。正文后附有物理学大事件、常用物理量单位、常用物理学常数表等附录,并设有便于检索的外文索引、汉语拼音索引。
这本厚重的参考书,我主要把它放在了书架上,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种“精神后盾”存在。我个人认为,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你翻开它查阅了多少次,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知识的“安全网”。每当我遇到一个陌生的、突然冒出来的物理学术语,或者需要快速回忆某个复杂理论的关键假设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伸手去拿它。它的排版风格非常严谨,没有任何花哨的装饰元素,完全专注于信息的传递效率。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的那些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时,所采用的表格化和矩阵式的呈现方式,简洁、直观,一眼就能看出粒子间的关联和性质差异。这本辞典的厚度本身就体现了物理学领域的博大精深,它提醒着我,无论自己钻研得多深,总有更广阔的知识疆域等待探索。它不只是一本查找工具,更像是一座物理知识体系的微缩景观,让人在凝视它的同时,能感受到科学积累的力量和厚重感。
评分这本精装大部头的物理学参考书,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厚实的质感和沉甸甸的分量所震撼。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那种学术殿堂特有的庄严感,印刷的质量相当不错,排版清晰,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精密的图表,也看得出是经过精心处理的。我主要是在准备一个关于量子场论的基础性课题时,希望能找到一个快速而权威的释义来源。说实话,对于我这种并非专攻理论物理的跨界研究者来说,一本好的“辞典”比一本深奥的教材要实用得多。我特别欣赏它对基础概念的界定,比如对“规范对称性”的解释,它没有直接跳入高深的数学推导,而是先用非常直观的语言描述了其物理意义,然后再逐步引入数学表述,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门槛。我记得当时为了弄明白某些术语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变出的细微差别,不得不查阅了好几本不同的专业词典,而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出色的整合工作,一册在手,基本能解决大部分日常研究中遇到的概念模糊问题。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的“锚点”,让你在浩瀚的物理学海洋中,能够快速定位到准确的坐标系。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购买这本辞典是带着一丝怀疑的,因为市面上很多以“大辞典”命名的书籍,内容往往是拼凑的,定义含糊不清,错误百出。然而,当我开始在我的教学工作中引用它时,我发现它的可靠性非常高。我曾用它来为本科生解释“哈密顿量”的物理意义,我发现它提供的不同角度的解读方式,比我过去使用的两本参考书都要清晰得多。它似乎是集合了多位专家的智慧,避免了单一作者的思维定势。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波函数坍缩”与“量子退相干”之间的微妙区别,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辨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精确物理思维至关重要。我甚至发现,它在一些较为冷僻的、涉及到实验误差分析和误差传播的数学方法条目中,也给出了标准化的表述方式,这在其他工具书中是很少见的。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经得起学术推敲的工具书,质量远超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透露出一种传统学术工具书的风格,但其内容的更新速度和覆盖面却令人眼前一亮。我主要关注的是凝聚态物理部分,特别是近些年关于拓扑绝缘体和新型超导材料的研究热点。我发现它对这些新兴领域的收录速度相当快,不像某些老牌辞典那样内容陈旧,滞后于科学前沿。举例来说,对“马约拉纳费米子”的解释,不仅给出了基本的数学描述,还相当有前瞻性地提到了其实验验证的最新进展,这对于指导我追踪最新文献非常有帮助。当然,作为一本综合性的辞典,它不可能对每一个分支都达到教科书的深度,有些地方的阐述确实是点到为止,需要读者自行去寻找更深入的专业书籍进行拓展阅读。但正因如此,它才最适合作为研究人员的案头工具书——它负责提供精确的定义、关键公式的速查以及相关概念的宏观联系,而不是冗长的教学过程。对于需要撰写摘要或综述的同行来说,这种高效的信息提炼能力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我是一位业余的科学爱好者,对那些深奥的物理学理论充满了好奇心,但苦于没有系统的教育背景,很多前沿的发现和复杂的理论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书。因此,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桥接大众科普与专业研究之间的桥梁类书籍。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优点在于“广”而“精”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比如,在关于天体物理学的条目中,我惊喜地发现它不仅收录了黑洞、引力波这些热门词汇,还详细解释了诸如“钱德拉塞卡极限”这类需要一定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概念。更让我赞叹的是,它对一些已经过时或者被修正的理论也保留了历史性的描述,这对于理解物理学思想的演变至关重要。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背诵定义,而是在进行一场跨越世纪的学术对话。虽然有些极其小众的实验技术细节我可能用不上,但光是阅读那些关键物理学家的传记片段和他们理论诞生的历史背景,就已经让我收获颇丰了。这本书的索引系统做得极为完善,即便是跨学科的查询,也能迅速定位相关条目,大大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避免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碎片化学习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