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诗经名物图解(套装共2册) 程俊英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1696

思无邪:诗经名物图解(套装共2册) 程俊英 上海古籍出版社 978753258169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经
  • 名物图解
  • 程俊英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 传统文化
  • 文学
  • 艺术
  • 上海古籍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1696
商品编码:29978585918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思无邪:诗经名物图解(套装共2册)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32581696
定价:128 元 本店价:102.4 元
折扣:【80】 节省:25.6 元
分类:  →  
货号:1704461
图书简介 由于《诗经名物图解》原书的文字解释部分为日语,故本书拟将原书中的两百多幅名物图分为草木(植物)和虫禽兽鳞(动物)两部分(两册),然后配以我社原程俊英版的《诗经译注》的部分文字以成书。",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华夏衣冠:古代服饰流变考》 著者: 李明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123456 --- 导言:衣冠之源,文明之载 服饰,绝非仅仅蔽体御寒的工具,它是一部无声的历史教科书,是文化心理、社会结构、审美变迁最直观的物质载体。在中国漫长的文明进程中,衣冠制度的演变与国家兴衰、礼乐制度的更迭紧密相连。《华夏衣冠:古代服饰流变考》旨在深入探究自上古至明清,中国历代服饰的形制、材质、色彩、纹饰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涵。本书不求罗列所有朝代的零散记载,而是力求构建一套贯穿始终的服饰文化谱系,展现中华服饰美学从朴素的实用性向高度的礼仪化、符号化的复杂发展历程。 本书的核心方法论在于“礼制与实用”的双重视角。我们深知,古代服饰的制定,往往是“前朝服,后人改”的迭代过程,每一处衣领的翻转、每一寸袖口的宽窄,都深植于当时的宗法制度与儒家伦理。因此,本书不仅关注“穿什么”,更关注“为什么穿成这样”,探究服饰如何成为区别等级、彰显身份、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工具。 --- 第一部分:肇始与奠基——先秦至汉魏的形制确立 第一章:上古遗风与礼乐初创(夏商周) 本章追溯华夏服饰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的“衣麻履革”到夏商的“崇尚玄黄”,服饰开始具有初步的礼仪色彩。重点剖析周代“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理念如何催生了繁复的等级服饰制度。 深衣的诞生与意义: 探讨“上衣下裳”到“深衣”的形制演变,分析其“被体深遂,以示人”的内敛精神。 “冠冕衣裳”的符号系统: 详细解析冕服、朝服、祭服的部件构成,如法冠、玄衣纁裳、蔽膝等,阐明它们如何构建起周代贵族话语体系中的“天人合一”观。 颜色禁制与等级固化: 分析不同阶层对特定色彩(如赤、青、黑)的使用限制,揭示服饰在维护宗法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第二章:制度的融合与大一统的象征(秦汉) 秦汉是服饰体系成熟的关键期。秦朝在沿袭周制的基础上强调法家威严,而汉代则正式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服饰规范。 曲裾与直裾的对峙: 深入比较曲裾袍和直裾袍在不同场合的应用,探究其在形制美学上的差异与融合。 袍服的定型化: 详述汉代官服如绛袍、髆带的形制,以及服饰制度(如“赐服”)对地方势力的影响。 “襕衫”与文人士风的萌芽: 观察汉代文人阶层服装的朴素化趋势,为后世士人服饰的独立发展埋下伏笔。 第三章:动荡中的审美革新(魏晋南北朝) 这是一个服饰文化大变革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涌入带来了新的元素,而士族阶层对玄学的推崇,则使得服饰审美走向了“飘逸”与“宽博”。 褒衣博带的哲学表达: 重点分析魏晋名士“袒领”的着装风尚,探讨这种不拘一格如何反映了对传统礼教的反思与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 胡汉服饰的碰撞与吸收: 考察袴褶、短衣等胡服在特定军事和生活环境中的流行,以及其对传统汉服结构的冲击与融合。 “襕衫”的成熟: 探讨襕衫作为常服在这一时期的稳定化,以及其袖口处理的样式变化。 --- 第二部分:鼎盛与多元——唐宋的华丽变奏 第四章:盛世气象与胡风异彩(唐代) 唐代服饰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最为开放和绚烂的阶段。政治的自信、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服饰吸收了大量异域元素,展现出磅礴的生命力。 齐胸襦裙与坦领的盛行: 细致描绘唐代女性服饰的“三件套”结构(襦、裙、帔),分析其在宫廷与民间的不同表现。 幞头系统的演化: 深入研究唐代官帽幞头的形制变化,从软脚幞头到硬脚幞头,及其在朝堂上的礼仪功能。 圆领袍的定型与泛化: 论述圆领袍如何取代深衣成为最主流的常服,并成为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服饰的母本。探讨其背后“实用化”的趋势。 第五章:理学回归与含蓄之美(宋代) 宋代在政治上趋于内敛,服饰审美也随之转向理性、素雅和内敛。理学思想对服装形制、色彩提出了新的规范。 褙子与宋裤的日常化: 重点分析褙子(直领对襟长衫)作为宋代标志性女性服饰的出现,以及其结构上对唐代襦裙的简化。 公服与品秩的精细化: 考察宋代官服体系中,对“品色衣”的严格规定,如紫色、绯色、绿色、青色的等级划分,以及用“鱼袋”等标识区分官阶的制度。 文人服饰的典雅化: 探讨宋代士大夫阶层对“古风”的追溯,对襕衫、直裰等服饰的重新审视与美化。 --- 第三部分:回归与定型——元明清的最后辉煌 第六章:异族主导下的服饰调适(元代) 元代服饰是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产物。蒙古民族的特色服饰与传统汉族服饰体系并存,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质孙服与辫线袍的流行: 分析蒙古贵族服饰(如质孙服)的结构特点,及其对元代官场着装的影响。 汉族服饰的“半退居”: 考察在元代初期,汉族服饰虽受压抑,但仍以某些地方形式保留,尤其是在女性服饰和民间装束中。 第七章:集大成与极致的礼制(明代) 明代服饰承袭汉唐衣冠制度的精华,在礼制化和美学上达到了一个高峰,构成了后世汉服体系的“标准模型”。 “补子”的制度化: 详尽解析明代文武官服胸前、背后补子的图案及其所代表的品级(如飞禽走兽),这是身份识别的巅峰体现。 曳撒与贴里: 研究明代官员的常服结构,如曳撒的交领、暗褶设计,以及在不同场合的搭配变化。 袄裙系统的成熟: 深入分析以立领、琵琶袖为代表的明代女性服饰特点,如霞帔、比甲的搭配,展现其端庄、华丽的风格。 第八章:满汉交融与终结(清代) 清代服饰是汉族服饰史的终章,标志着中央集权对服饰制度的彻底改造。 “剃发易服”的冲击与适应: 分析清初推行满族服饰(长袍马褂、瓜皮帽)对汉族传统服饰体系的瓦解。 旗装的形制特征: 重点解析马蹄袖、盘扣、马褂、坎肩等满族服饰元素如何融入日常和官服体系。 “袍褂”的定型: 探讨清代官服(如朝褂、公服)在吸收汉族形制的基础上,如何融入满族的审美趣味,形成最终的清代服饰体系。 --- 结语:服饰的文化记忆 《华夏衣冠》不仅是一部服饰的断代史,更是一部社会权力、审美哲学和民族融合的编年史。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通过“穿戴”来确立自身秩序、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以及塑造其独特的文化身份。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让读者重新认识衣冠之于华夏的深远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对历史地理和民俗学很感兴趣,这本书在连接这三者方面的表现非常出色。阅读时我常常会联想到,当年采风的诗人们,他们是如何在田间地头辨认这些植物的?这些被反复歌颂的“黍稷”“茅茨”,构成了那个时代最基本的物质文明。这本书的图鉴部分,常常会配上对该物种的生态环境的简要介绍,这对于理解诗篇中的场景设定至关重要。比如,理解了某些特定水生植物的生长习性,才能真正体会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所描绘的田园景象的丰茂与生机。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物质基础,让我们的想象不再是空中楼阁。我甚至想带着这本书去野外走走,试着对照图谱,寻找那些可能依然存在的古老物种的踪迹。这种将书本知识与现实观察相结合的冲动,是很多纯理论著作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套书体现了一种极高的治学精神,那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现代科学精神的完美融合。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前人研究成果时,态度是审慎且批判的,并不盲目沿袭,而是结合现代植物学、动物学乃至考古学的最新发现进行考订和修正。比如,对于某些“名物”的指代,古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这本书往往会给出最合理的、兼顾多方证据的判断,并附以详实的理由。这种严谨性,让读者可以放心大胆地以书中的图解和说明作为基础知识来深入学习。它不仅普及了知识,更示范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于当下浮躁的阅读风气来说,无疑是一剂清凉剂。购买它,不仅仅是买了一本工具书,更是投资了一份扎实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知识体系。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文字爱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对于那些对古代诗歌和自然世界之间的关联感到好奇的人来说。我一直觉得《诗经》里的那些意象,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如果没有一个直观的理解,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文字的枯燥解释上,而是真正走入了那个“风雅颂”的时代,用精细的图解,把那些抽象的、早已消逝的植物、动物、器具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域所描绘的物象的细致区分,这让我在阅读《诗经》时,仿佛能闻到那泥土的芬芳,听到那水边的声响。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比单纯的文字注释来得生动有力。它不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周代生活的窗户,让我对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对于想要真正“读活”《诗经》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伴侣。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古代文献的理解能力一直不算太强,总是在各种注释之间迷失方向,觉得每一种解释都有道理,反而抓不住重点。程俊英先生的这套书,提供了一种非常清晰、逻辑性极强的梳理方式。它不像一些研究那样堆砌大量旁征博引,而是直击核心,用最直观的视觉语言来解决最核心的辨识问题。对我这样的“半路出家”的学习者来说,这种由表及里、以图证文的路径非常友好。它帮助我建立起一套稳固的认知框架,然后再去深入探讨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或文学隐喻时,我就有了坚实的立足点。读完几章后,我发现自己看《诗经》的习惯都变了,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构建出图谱里的场景,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乐趣,简直是扫清了学习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所折服。上海古籍出版社出品,自然是值得信赖的品质保证。装帧厚重大气,内页纸张的质感也非常适合长期翻阅和研究,色彩还原度很高,这一点对于图解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对比了书中几处植物的描绘,那种细致入微的线条和对光影的把握,足见绘图者的功力深厚,绝非一般插图可比。更让我惊喜的是,文字部分的考据工作做得极其扎实,它不仅告诉你“这是什么”,更会深入探讨这种事物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用途,甚至是它在诗歌中所承载的象征意义。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原本有些晦涩难懂的古籍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材料,而是需要你慢下来,细细品味的学术与艺术的结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