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無邪:詩經名物圖解(套裝共2冊) 程俊英 上海古籍齣版社 9787532581696

思無邪:詩經名物圖解(套裝共2冊) 程俊英 上海古籍齣版社 978753258169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詩經
  • 名物圖解
  • 程俊英
  • 古籍
  • 文化
  • 曆史
  • 傳統文化
  • 文學
  • 藝術
  • 上海古籍齣版社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1696
商品編碼:29978585918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 名:思無邪:詩經名物圖解(套裝共2冊)
作 者:
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頁  數:0
ISBN :9787532581696
定價:128 元 本店價:102.4 元
摺扣:【80】 節省:25.6 元
分類:  →  
貨號:1704461
圖書簡介 由於《詩經名物圖解》原書的文字解釋部分為日語,故本書擬將原書中的兩百多幅名物圖分為草木(植物)和蟲禽獸鱗(動物)兩部分(兩冊),然後配以我社原程俊英版的《詩經譯注》的部分文字以成書。", 作者簡介 目   錄 插圖和節選
《華夏衣冠:古代服飾流變考》 著者: 李明德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123456 --- 導言:衣冠之源,文明之載 服飾,絕非僅僅蔽體禦寒的工具,它是一部無聲的曆史教科書,是文化心理、社會結構、審美變遷最直觀的物質載體。在中國漫長的文明進程中,衣冠製度的演變與國傢興衰、禮樂製度的更迭緊密相連。《華夏衣冠:古代服飾流變考》旨在深入探究自上古至明清,中國曆代服飾的形製、材質、色彩、紋飾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意涵。本書不求羅列所有朝代的零散記載,而是力求構建一套貫穿始終的服飾文化譜係,展現中華服飾美學從樸素的實用性嚮高度的禮儀化、符號化的復雜發展曆程。 本書的核心方法論在於“禮製與實用”的雙重視角。我們深知,古代服飾的製定,往往是“前朝服,後人改”的迭代過程,每一處衣領的翻轉、每一寸袖口的寬窄,都深植於當時的宗法製度與儒傢倫理。因此,本書不僅關注“穿什麼”,更關注“為什麼穿成這樣”,探究服飾如何成為區彆等級、彰顯身份、維護社會秩序的有力工具。 --- 第一部分:肇始與奠基——先秦至漢魏的形製確立 第一章:上古遺風與禮樂初創(夏商周) 本章追溯華夏服飾的源頭。從新石器時代的“衣麻履革”到夏商的“崇尚玄黃”,服飾開始具有初步的禮儀色彩。重點剖析周代“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理念如何催生瞭繁復的等級服飾製度。 深衣的誕生與意義: 探討“上衣下裳”到“深衣”的形製演變,分析其“被體深遂,以示人”的內斂精神。 “冠冕衣裳”的符號係統: 詳細解析冕服、朝服、祭服的部件構成,如法冠、玄衣纁裳、蔽膝等,闡明它們如何構建起周代貴族話語體係中的“天人閤一”觀。 顔色禁製與等級固化: 分析不同階層對特定色彩(如赤、青、黑)的使用限製,揭示服飾在維護宗法社會穩定中的作用。 第二章:製度的融閤與大一統的象徵(秦漢) 秦漢是服飾體係成熟的關鍵期。秦朝在沿襲周製的基礎上強調法傢威嚴,而漢代則正式確立瞭以儒傢思想為主導的服飾規範。 麯裾與直裾的對峙: 深入比較麯裾袍和直裾袍在不同場閤的應用,探究其在形製美學上的差異與融閤。 袍服的定型化: 詳述漢代官服如絳袍、髆帶的形製,以及服飾製度(如“賜服”)對地方勢力的影響。 “襴衫”與文人士風的萌芽: 觀察漢代文人階層服裝的樸素化趨勢,為後世士人服飾的獨立發展埋下伏筆。 第三章:動蕩中的審美革新(魏晉南北朝) 這是一個服飾文化大變革的時代。北方遊牧民族的湧入帶來瞭新的元素,而士族階層對玄學的推崇,則使得服飾審美走嚮瞭“飄逸”與“寬博”。 褒衣博帶的哲學錶達: 重點分析魏晉名士“袒領”的著裝風尚,探討這種不拘一格如何反映瞭對傳統禮教的反思與對個體精神自由的追求。 鬍漢服飾的碰撞與吸收: 考察袴褶、短衣等鬍服在特定軍事和生活環境中的流行,以及其對傳統漢服結構的衝擊與融閤。 “襴衫”的成熟: 探討襴衫作為常服在這一時期的穩定化,以及其袖口處理的樣式變化。 --- 第二部分:鼎盛與多元——唐宋的華麗變奏 第四章:盛世氣象與鬍風異彩(唐代) 唐代服飾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最為開放和絢爛的階段。政治的自信、絲綢之路的繁榮,使得服飾吸收瞭大量異域元素,展現齣磅礴的生命力。 齊胸襦裙與坦領的盛行: 細緻描繪唐代女性服飾的“三件套”結構(襦、裙、帔),分析其在宮廷與民間的不同錶現。 襆頭係統的演化: 深入研究唐代官帽襆頭的形製變化,從軟腳襆頭到硬腳襆頭,及其在朝堂上的禮儀功能。 圓領袍的定型與泛化: 論述圓領袍如何取代深衣成為最主流的常服,並成為周邊國傢(如日本、朝鮮)服飾的母本。探討其背後“實用化”的趨勢。 第五章:理學迴歸與含蓄之美(宋代) 宋代在政治上趨於內斂,服飾審美也隨之轉嚮理性、素雅和內斂。理學思想對服裝形製、色彩提齣瞭新的規範。 褙子與宋褲的日常化: 重點分析褙子(直領對襟長衫)作為宋代標誌性女性服飾的齣現,以及其結構上對唐代襦裙的簡化。 公服與品秩的精細化: 考察宋代官服體係中,對“品色衣”的嚴格規定,如紫色、緋色、綠色、青色的等級劃分,以及用“魚袋”等標識區分官階的製度。 文人服飾的典雅化: 探討宋代士大夫階層對“古風”的追溯,對襴衫、直裰等服飾的重新審視與美化。 --- 第三部分:迴歸與定型——元明清的最後輝煌 第六章:異族主導下的服飾調適(元代) 元代服飾是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産物。濛古民族的特色服飾與傳統漢族服飾體係並存,形成瞭獨特的景觀。 質孫服與辮綫袍的流行: 分析濛古貴族服飾(如質孫服)的結構特點,及其對元代官場著裝的影響。 漢族服飾的“半退居”: 考察在元代初期,漢族服飾雖受壓抑,但仍以某些地方形式保留,尤其是在女性服飾和民間裝束中。 第七章:集大成與極緻的禮製(明代) 明代服飾承襲漢唐衣冠製度的精華,在禮製化和美學上達到瞭一個高峰,構成瞭後世漢服體係的“標準模型”。 “補子”的製度化: 詳盡解析明代文武官服胸前、背後補子的圖案及其所代錶的品級(如飛禽走獸),這是身份識彆的巔峰體現。 曳撒與貼裏: 研究明代官員的常服結構,如曳撒的交領、暗褶設計,以及在不同場閤的搭配變化。 襖裙係統的成熟: 深入分析以立領、琵琶袖為代錶的明代女性服飾特點,如霞帔、比甲的搭配,展現其端莊、華麗的風格。 第八章:滿漢交融與終結(清代) 清代服飾是漢族服飾史的終章,標誌著中央集權對服飾製度的徹底改造。 “剃發易服”的衝擊與適應: 分析清初推行滿族服飾(長袍馬褂、瓜皮帽)對漢族傳統服飾體係的瓦解。 旗裝的形製特徵: 重點解析馬蹄袖、盤扣、馬褂、坎肩等滿族服飾元素如何融入日常和官服體係。 “袍褂”的定型: 探討清代官服(如朝褂、公服)在吸收漢族形製的基礎上,如何融入滿族的審美趣味,形成最終的清代服飾體係。 --- 結語:服飾的文化記憶 《華夏衣冠》不僅是一部服飾的斷代史,更是一部社會權力、審美哲學和民族融閤的編年史。通過對這些物質遺存的細緻梳理,我們得以窺見中華文明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通過“穿戴”來確立自身秩序、錶達對天地自然的敬畏,以及塑造其獨特的文化身份。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讓讀者重新認識衣冠之於華夏的深遠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體現瞭一種極高的治學精神,那是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現代科學精神的完美融閤。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前人研究成果時,態度是審慎且批判的,並不盲目沿襲,而是結閤現代植物學、動物學乃至考古學的最新發現進行考訂和修正。比如,對於某些“名物”的指代,古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這本書往往會給齣最閤理的、兼顧多方證據的判斷,並附以詳實的理由。這種嚴謹性,讓讀者可以放心大膽地以書中的圖解和說明作為基礎知識來深入學習。它不僅普及瞭知識,更示範瞭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對於當下浮躁的閱讀風氣來說,無疑是一劑清涼劑。購買它,不僅僅是買瞭一本工具書,更是投資瞭一份紮實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知識體係。

評分

坦率地說,我對古代文獻的理解能力一直不算太強,總是在各種注釋之間迷失方嚮,覺得每一種解釋都有道理,反而抓不住重點。程俊英先生的這套書,提供瞭一種非常清晰、邏輯性極強的梳理方式。它不像一些研究那樣堆砌大量旁徵博引,而是直擊核心,用最直觀的視覺語言來解決最核心的辨識問題。對我這樣的“半路齣傢”的學習者來說,這種由錶及裏、以圖證文的路徑非常友好。它幫助我建立起一套穩固的認知框架,然後再去深入探討那些復雜的曆史背景或文學隱喻時,我就有瞭堅實的立足點。讀完幾章後,我發現自己看《詩經》的習慣都變瞭,會不自覺地在腦海中構建齣圖譜裏的場景,這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樂趣,簡直是掃清瞭學習道路上的巨大障礙。

評分

拿到這本書,首先被它的裝幀和印刷質量所摺服。上海古籍齣版社齣品,自然是值得信賴的品質保證。裝幀厚重大氣,內頁紙張的質感也非常適閤長期翻閱和研究,色彩還原度很高,這一點對於圖解類書籍來說至關重要。我花費瞭大量時間對比瞭書中幾處植物的描繪,那種細緻入微的綫條和對光影的把握,足見繪圖者的功力深厚,絕非一般插圖可比。更讓我驚喜的是,文字部分的考據工作做得極其紮實,它不僅告訴你“這是什麼”,更會深入探討這種事物在當時社會中的地位、用途,甚至是它在詩歌中所承載的象徵意義。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讓原本有些晦澀難懂的古籍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閱讀材料,而是需要你慢下來,細細品味的學術與藝術的結晶。

評分

我個人對曆史地理和民俗學很感興趣,這本書在連接這三者方麵的錶現非常齣色。閱讀時我常常會聯想到,當年采風的詩人們,他們是如何在田間地頭辨認這些植物的?這些被反復歌頌的“黍稷”“茅茨”,構成瞭那個時代最基本的物質文明。這本書的圖鑒部分,常常會配上對該物種的生態環境的簡要介紹,這對於理解詩篇中的場景設定至關重要。比如,理解瞭某些特定水生植物的生長習性,纔能真正體會到“彼黍離離,彼稷之苗”所描繪的田園景象的豐茂與生機。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堅實的物質基礎,讓我們的想象不再是空中樓閣。我甚至想帶著這本書去野外走走,試著對照圖譜,尋找那些可能依然存在的古老物種的蹤跡。這種將書本知識與現實觀察相結閤的衝動,是很多純理論著作無法給予的。

評分

這套書簡直是文字愛好者的福音,尤其是對於那些對古代詩歌和自然世界之間的關聯感到好奇的人來說。我一直覺得《詩經》裏的那些意象,比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如果沒有一個直觀的理解,總覺得少瞭點什麼。這本書的妙處就在於,它沒有停留在對文字的枯燥解釋上,而是真正走入瞭那個“風雅頌”的時代,用精細的圖解,把那些抽象的、早已消逝的植物、動物、器具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尤其喜歡它對不同季節、不同地域所描繪的物象的細緻區分,這讓我在閱讀《詩經》時,仿佛能聞到那泥土的芬芳,聽到那水邊的聲響。這種沉浸式的體驗,遠比單純的文字注釋來得生動有力。它不僅是工具書,更像是一扇通往周代生活的窗戶,讓我對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有瞭更深刻的體悟。對於想要真正“讀活”《詩經》的人來說,這本書是不可或缺的伴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