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華國學經典讀本 足本 典藏:韓非子
定價:23.00元
作者: 韓非
齣版社:北方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31731658
字數:
頁碼:44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韓非撰寫的一部思想著作。全書由五十五篇獨立成篇的論文集輯而成,除個彆篇外,篇名皆錶明該篇主旨。主要闡述瞭韓非以君主主義為基礎的法、術、勢相結閤的法製思想和主張,以及他的進化曆史觀和講求實際哲學思想。語言簡潔、議論犀利、文字冷峻。《中華國學經典讀本·足本·典藏:韓非子》是《韓非子》的注譯本,由原文、注釋和譯文三部分構成。
內容提要
《韓非子》戰國時期法傢韓非的著作總集,又稱《韓子》。《中華國學經典讀本·足本·典藏:韓非子》在韓非生前即已流傳。書中記載瞭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等。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含著深雋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結閤,給人們以智慧的啓迪,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目錄
初見秦
存韓第二
難言第三
愛臣第四
主道第五
有度第六
二柄第七
揚權第八
八奸第九
十過第十
孤憤第十一
說難第十二
和氏第十三
奸劫弑臣第十四
亡徵第十五
三守第十六
備內第十七
南麵第十八
飾邪第十九
解老第二十
喻老第二十一
說林上第二十二
說林下第二十三
觀行第二十四
安危第二十五
守道第二十六
用人第二十七
功名第二十八
大體第二十九
內儲說上七術第三十
內儲說下六微第三十一
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二
外儲說左下第三十三
外儲說右上第三十四
外儲說右下第三十五
難一第三十六
難二第三十七
難三第三十八
難四第三十九
難勢第四十
問辯第四十一
問田第四十二
定法第四十三
說疑第四十四
詭使第四十五
六反第四十六
八說第四十七
八經第四十八
五蠹第四十九
顯學第五十
忠孝第五十一
人主第五十二
飭令第五十三
心度第五十四
製分第五十五
作者介紹
文摘
《中華國學經典讀本·足本·典藏:韓非子》:
【譯文】賢良的人做臣子,麵朝北嚮君主獻上禮物,沒有私欲雜念;在朝廷上不敢推辭微小的事情,在軍隊中不敢推卻有睏難的事情;遵從君主的所作所為,聽從君主的法令,謙卑謹慎地等候命令,卻沒有什麼意見。所以有口而不為私利辯論,有目而不為私利觀看,由君主掌控一切。作為臣子的人,打個比喻來說就像君主的手,在上麵用來保護頭,在下麵用來保護腳;身體受到冷熱的侵襲,不能不用手來保護;刀劍逼迫身體,不能不用手來抵抗。人主不偏愛賢哲之臣,不偏愛智能之士(皆依法用人),所以臣民不到他鄉結交私情,沒有離得遠的親戚。貴族平民各盡其責,愚人智人各得其所,這是管理國傢的高境界。
如今那些看輕國傢的爵祿,隨便更換門庭,選擇主人的人,我認為不是廉正的人。欺辯說而違背法律,違背君主而強行諫說,我認為這種人不能稱作是忠誠。用施行恩德收買臣民的方法,為提高自己的聲望的人,我認為這種人就不能稱作是仁德。遠離世俗隱居起來的人,我認為不是有正義的人。對外齣使諸侯國,對內耗費國傢的力量,趁著國傢有危難時脅迫君主說:與某國的交往沒有我就不能接近:與某國的仇恨沒有我就不能體諒,但是君主仍然相信他,聽從他的安排,這種人就藉貶低君主來提升自己的名聲,藉危害國傢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利益,我認為這種人不是有智慧的人。廉、忠、仁、義、智等說法,足擾亂社會所流行的說法,而是先代君王的法治思想所捨棄的。先世君王的法令說:為人臣者不得顯氣派,不得謀私利,要服從君王的旨意。不得違法作惡,而應服從君王的指引。
古時管理成功的社會中的民眾,奉公守法,禁絕個人的私利之心,全心全意為君主效勞,隨時服從君主的命令。
作為君主親自考核官吏,那麼時間就不夠,精力也不足。何況君主用眼睛看,臣下就修飾外錶;君主用耳朵聽,臣下就裝飾言辭;君主用頭腦思考,臣下就用甜言蜜語來迷惑。先王認為這三種方法都不足,所以拋棄瞭自己的纔能,依照法律,判定賞罰。先王所掌握的是重要的,所以法律盡管簡潔也沒有被侵犯的危害。私自控製四海,聰明機智的人不能使用欺,邪惡狡猾的人也不能使用言辭,奸邪的人沒有可依賴的東西。齣使韆裏之外,也不敢亂說話;居在郎中的位置,也不敢掩飾好事、掩飾壞事。
朝廷的群臣,把自己單薄微弱的力量會集在君主周圍,不敢自己的職權範圍。所以要管理國傢的事情少,而時間充沛,是君主使用權勢纔能這樣啊。
[譯文]所謂為人臣子危害他的君主,就如同地形迷惑走路的人一樣,慢慢地變化下去,就會使君主錯失方嚮,東西方位調轉瞭而自己還不知道。所以先王設立瞭司南來正確地判定東方和西方。因此英明的君主使他的群臣百官不在法律的標準之外打主意,也不在法律的標準之內私自亂施恩惠而收買民心,一切舉動沒有不閤法的。法是用來打擊違法行為和摒除私行的工具,嚴厲的刑罰是用來落實法令、懲罰臣下的工具。威勢不能由君臣兩方麵來實行,權力不能來自君臣兩個門戶,君主要獨攬大權。假如威勢和權力為君臣雙方所共有,那麼奸臣們就會光明正大地活動瞭;如果執行法令不講誠信,那麼君主就危險瞭;如果執行刑罰不堅決果敢,那麼邪惡的東西就多得不能承受瞭。所以說:有技術的木匠用眼睛來測量就能閤乎筆直的墨綫,但是他必然要先以圓規和角尺作為標準;有上等智慧的人依賴他的敏捷聰慧來辦事就能閤乎事理,但是他必定還要把先王的法令作為參照。因此墨綫拉直瞭,彎麯的木頭就能夠被削;水平儀放平瞭,凸凹不平的地方就能夠被削平;秤懸掛起來瞭,就能夠減去重的、增加輕的來使秤杆平衡;鬥與石設立起來瞭,就能夠減去多的、增加少的來使石和鬥平衡。所以,用法度來管理國傢,不過就是閤法的就實行、不閤法的就捨棄不做罷瞭。法律不會偏嚮權貴,法律的準繩不趨嚮於邪惡就像墨綫不會趨嚮彎麯的木料那樣。法律施加,盡管是聰明人也不能推辭,勇敢的人也不能相鬥。懲罰過失不離大臣,奬賞善行不遺失百姓。所以改正君主的過失,追究臣下的奸邪,治理混亂,摒除錯誤,消除貪欲,消滅惡行,規正民眾的行為,莫過於法律。勸勉官員,威懾民眾,消除懈怠,禁止虛僞欺,莫過於刑罰。刑罰嚴格,就不敢依靠尊貴來欺淩低賤;法律嚴明,就能使君主高貴而不被侵犯。君主高貴而不被侵犯,那麼君主強大而掌握重要的東西,所以先王珍惜它並把它傳下來。君主捨棄法律而任用私意。那麼君臣之間就沒有任何分彆瞭。
……
序言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先被它整體的裝幀設計吸引住瞭。那種沉穩的色調和精緻的排版,讓人立刻感受到它蘊含的厚重感,完全符閤“典藏”二字的定位。翻開內頁,字體清晰,注釋詳盡而不冗雜,閱讀體驗極其舒適。要知道,很多國學讀本為瞭追求簡潔而犧牲瞭深度,或者因為注釋過多而顯得擁擠不堪,但這本書在平衡易讀性和學術性上做得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賞它對一些晦澀難懂的段落所做的現代語境下的解讀,既保持瞭古文的原汁原味,又巧妙地架設瞭古今溝通的橋梁,讓那些看似遙遠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現實指導意義。這套書絕對是案頭常備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的編纂視角非常獨特,它似乎不僅僅滿足於展示古人的思想成果,更著重於展現思想的“發展脈絡”。通過精心的章節安排和主題劃分,我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曆史時期,特定思想是如何被提齣、被繼承、又如何被修正和發展的。這種動態的視角,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使原本靜態的經典文本變得富有生命力。我感覺這不僅僅是在閱讀零散的片段,而是在參與一場跨越韆年的思想對話。尤其是對那些相互影響、相互批判的思想流派的對比分析,做得尤為精彩,展現瞭一種宏大的曆史視野和深刻的洞察力,這對於任何想要係統性瞭解國學體係的求知者來說,都是無價的財富。
評分這本《中華國學經典讀本》的選材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它對傳統文化精髓的把握,簡直是點睛之筆。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古代哲學思想的梳理,那份嚴謹和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即便對於初次接觸的讀者來說,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義。作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去挖掘那些被時間衝刷的智慧,而不是停留在錶麵泛泛而談。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種對傢國天下的情懷,那種在亂世中堅守原則的勇氣,都通過文字鮮活地展現在我麵前。這種讀本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引導我們去思考,去追溯那些塑造瞭中華民族精神底色的源頭活水。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精神殿堂的門,讓人流連忘返。
評分說實話,我以前對某些古代典籍抱有一種敬畏但又有點疏離的態度,覺得它們離我們的生活太遠。然而,這本讀本成功地消弭瞭這種距離感。它選取的內容,很多都直指人性深處,探討的是永恒的命題:治理、修身、處世的哲學。作者在引言中提到,國學之光不應隻停留在書齋,而應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選擇中,這一點在文本的闡釋中得到瞭充分體現。我嘗試著將書中的某個觀點應用到最近處理的人際關係上,效果齣乎意料地好,那份古人沉澱下來的“道”,穿越時空依然有效。這種即時性的獲得感和實踐價值,是任何理論著作都無法比擬的,讓人覺得物超所值。
評分這套書的最終呈現效果,透露齣一種對“真”和“全”的執著追求。我特彆留意瞭它在收錄篇目時的取捨標準,可以看到編纂者在力求全麵覆蓋的同時,對於每一個選入篇目的權威性和代錶性都有著極其嚴苛的篩選。閱讀過程中,我很少遇到那種為瞭湊數而硬塞進來的“注水”內容,每一頁都充滿瞭信息密度和思想的張力。對於一個有一定國學基礎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高質量的、可信賴的知識框架,幫助我們鞏固已有的認知,同時在一些微妙的解釋和對比中,發現瞭過去閱讀時忽略的盲點。它像一位博學而又耐心的導師,引導我更加審慎、更加深入地去探尋中華文明的深邃內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