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參與式發展乾預中的權力與製度
定價:79.00元
作者:毛綿逵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9789346
字數:261000
頁碼:30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研究旨在考察引入參與式發展乾預後,各權力主體參與程度的變化對權力主體之間權力關係和權力結構的影響。在研究方法上,以人文主義方法論為指導,采用過程-事件分析、案例分析、歸納(induction)推理和比較研究等方法,對G省山鄉的參與式發展乾預過程進行瞭詳細的定性研究。全文以結構衝突論的視角貫穿始終,從權力和製度兩個主要分析視角入手,結閤理論綜述和案例分析,重點闡述瞭五方麵的內容,分彆是:(1)關於參與式發展乾預的理論綜述和實踐;(2)參與式發展乾預中的多中心製度結構;(3)參與式發展乾預中的多中心權力結構;(4)參與式發展乾預中權力的話語錶達;(5)參與式發展乾預中的非勻質性信息對稱與權力結構均衡。
內容提要
在發展領域,項目是行使資源配置、推進發展進程、落實發展規劃的重要也是常見的手段。但具體某個項目能否産生預計的效果,則受到多方麵因素的綜閤影響,既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背景因素,也包括項目本身的可行性與閤理性,更受到項目中的各利益相關者的能動性影響。本書通過權力和製度視角的考察,描繪瞭項目中各利益相關者能動性過程的基本邏輯。
目錄
作者介紹
毛綿逵,1982年齣生,江西安義人。2009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獲得農村發展與管理專業博士學位,現在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工作;專業方嚮為社會學,關注農村發展、水利社會學、項目社會評價等領域。擁有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以及其他國際雙邊和多邊發展機構發展項目谘詢的豐富經驗。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名字,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覺得很有意思。“參與式發展乾預中的權力與製度”。光是這幾個詞,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參與式發展,聽起來就是一種更民主、更貼近基層需求的發展方式,但“權力與製度”這幾個詞,又好像透著一股現實的重量,讓我不禁思考,在真正落地的時候,會有多少現實的阻力,又會如何在權力結構和既有製度中尋找突破口。我最近一直在關注一些關於社區治理和鄉村振興的實踐案例,很多時候,理論上的美好設想,在觸及現實的土壤時,都會變得復雜起來。比如,參與式的方法,如何纔能真正讓那些聲音被聽見,而不是被少數強勢的聲音所淹沒?而製度的設計,又該如何纔能既保持一定的規範性,又能靈活地適應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並且不至於成為阻礙參與的藩籬?我期待這本書能從更深的理論層麵,甚至是從更宏觀的視角,去剖析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並提供一些有啓發性的思考框架,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有些參與式項目能夠成功,而有些卻收效甚微。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權力”在這個過程中的具體錶現形式,以及“製度”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支持性的,還是限製性的?又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這些都是我非常關注的點。
評分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參與式發展乾預中的權力與製度”這個標題立刻吸引瞭我。我一直覺得,任何形式的發展,如果不能真正觸及到個體和社群的深層需求,並且讓他們參與到決策和實施的過程中,就很難說是可持續和成功的。而“參與式發展”這個概念,正是這一點。但是,現實世界並非純粹的理想國。“權力”和“製度”這兩個詞,則為這種理想注入瞭現實的考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權力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的?是助推器,還是絆腳石?是需要被馴服的力量,還是需要被解放的潛力?而“製度”,又是以何種形式存在的?是為參與者提供支持的框架,還是限製他們行動的藩籬?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更具批判性的視角,去審視參與式發展項目背後復雜的權力動態和製度約束。我希望它能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夠為理解和應對現實中的挑戰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洞見。例如,當製度本身就帶有不平等性時,參與式的方法又該如何發揮作用?
評分我是一名社會工作者,日常工作中經常接觸到各種社區發展項目。聽說瞭這本書,感覺它可能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理論支撐。書名中的“參與式發展乾預”,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工作重心。我們一直在努力推動社區成員的積極參與,讓他們能夠成為自己生活改變的主體。但這個過程,絕對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睏境:一方麵,我們希望鼓勵大傢積極發聲,貢獻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麵,又不得不麵對社區內部既有的權力關係,以及一些陳舊的製度規範。有時候,一些看似積極的參與,背後可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利益博弈,或者被強勢的個人或群體所裹挾。而“製度”,有時就像是僵化的枷鎖,限製瞭我們探索更靈活、更有效的參與方式。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深入剖析這種權力與製度的復雜互動,以及它對參與式發展乾預可能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更具操作性的視角,去理解和應對這些挑戰,並最終找到一條更順暢的參與式發展之路。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我曾經參與過的一些項目。那種感覺,就像是走進瞭迷宮,知道終點在哪裏,卻不知道如何一步步走齣去。書名裏的“參與式發展乾預”,讓我聯想到瞭很多關於基層賦權和社區動員的討論。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參與,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會議或者問捲,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能夠讓個體真正感受到自己是發展過程中的一股力量,並且能夠影響和塑造這個過程。但是,在現實操作中,權力的分配問題總是如影隨形。誰來定義“參與”的邊界?誰來掌握話語權?項目的啓動和推進,往往會受到來自不同層級的權力博弈的影響。有時候,即便我們努力想要做到公平和包容,但既有的權力結構,就像一張無形的大網,將一切都籠罩其中。而“製度”,更是一個讓人既愛又恨的詞。好的製度,可以為參與式發展保駕護航,提供規範和保障;壞的製度,卻可能成為扼殺創新的頑固壁壘。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看待這種張力?是在強調製度的必要性,還是在呼籲對現有製度的改革?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在復雜的權力關係和製度環境下,我們如何纔能有效地推動和實施真正具有意義的參與式發展。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種簡潔但又不失厚重的風格,讓我感覺它蘊含著深刻的洞察。我對“權力與製度”這個主題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理解社會變革和發展過程中。參與式發展,從概念上聽起來總是充滿希望,它代錶著一種更具包容性和民主性的發展路徑。但現實往往是復雜的,尤其是在觸及到權力結構和既有製度時。我常常思考,當我們將“參與”的理念引入到發展乾預中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挑戰或者重新定義原有的權力分配模式。而“製度”,則像是為這種新的模式設定瞭規則的框架。究竟是怎樣的製度設計,纔能更好地促進參與?而又如何在這種參與的過程中,去審視和解構那些可能阻礙發展的權力壁壘?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或者是一種理論框架,來幫助我理解,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權力與製度是如何影響參與式發展項目的結果的。有沒有可能,在某些情況下,“製度”本身就是一種權力的體現,而“參與”則成為瞭一種反抗或重塑這種權力的途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