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土家族,贵州印江县人,古典文献学博士。曾於贵州省思南师范学校、贵州教育学院、贵州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学习。1994年参加工作,先後从事小学语文、中学体育之教学。2003年硕士毕业留校贵州大学,现为该校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兼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并独立或主持完成与《楚辞》相关的社科项目多项。
凡例
绪论
一、《楚辞》校证学术史回顾
二、选题的主要内容及学术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材料以及研究方法
**章:屈原作品校证
一、离骚
001.摄提贞于孟陬兮
00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003.扈江离与辟芷兮
004.汩余若将不及兮
005.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006.惟草木之零落兮
007.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008.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009.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010.反信谗而斋怒
011.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012.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013.初既与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014.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015.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016.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017.凭不猒乎求索
018.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019.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02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021.余虽好修挎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022.忳郁邑余住傺兮
023.何方圜之能周兮
024.制芰荷以为衣兮
025.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026.女耍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027.曰鮌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妖乎羽之野
028.纷**此挎节
029.五子用失乎家巷
030.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031.固乱流其鲜终兮
032.瞻前而顾後兮,相观民之计极
033.阽余身而危死兮
034.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035.驷玉虬以椉鷖兮,溘埃风余上征
……
第二章:汉人作品校证
第三章:由本文的撰写所得出的几点认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从阅读体验上来讲,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的非常人性化,特别是那种大开本的布局,让我在桌面上摊开阅读时,视野非常开阔,即使是对比着原文和注释,也不会感到拥挤。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流畅,每段落的长度适中,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而且,它在对重要意象的分析上,也做得非常细腻,比如对“香草美人”这一主题的描摹,作者不仅引用了屈原的原文,还巧妙地穿插了后世如李贺、李商隐等人的相关诗句作为对照,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学共鸣。这种将文本置于宏大历史脉络中去审视的视角,让原本孤立的篇章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读起来感觉非常畅快淋漓,仿佛能听到古人的心声在耳边回响,代入感极强。
评分我尝试着去阅读其中几篇文章的原文,发现这本书的注释和译文部分做得非常扎实,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简单直译,而是深入到了语境和历史背景的层面去考量的。比如,对于某些生僻的古代词汇,作者不仅给出了现代汉语的解释,还辅以大量的出土文物资料或同时期其他典籍的佐证,这一点让我在理解某些晦涩难懂的篇章时,豁然开朗。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没有完全剥夺读者自行探索的乐趣,而是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留白”,即在关键的、最具争议性的地方,会提出学界的不同看法,引导我们去思考,去辩驳,而不是直接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兴趣,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参与一场与先贤的对话,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许多教科书式的解读本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又不失雅致的气质扑面而来,光是捧在手里摩挲着封面上的纹饰,就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讲究,色泽柔和,不反光,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觉得疲劳,这对于我们这些沉迷于古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字体排版的用心,宋体和楷体的穿插运用,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在关键处的注释和引文上做了恰当的区分,使得版面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光是看着它摆在书架上,就觉得整个书房的“文化指数”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那种精致和考究,绝不是随便印印就能达到的效果。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敬畏之心,是现在很多出版社越来越缺失的了,所以,单从“物”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已经值回票价,让人忍不住想收藏。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从它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列表就能窥见一斑,那简直就是一部微缩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目录。我特意去核对了几个核心篇目的引文出处,发现作者在资料的搜集和比对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各种宋本、元本、清代的抄本相互参照,力求还原出最接近文本的原貌。在我翻阅的其中一个段落的校勘记中,清晰地记录了不同版本之间一个细微的字形差异,以及这个差异如何影响了全句的意境判断,这种斤斤计较的学术态度,体现了对经典的绝对尊重。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绝非一般爱好者读物,而是面向有一定古文基础,并且希望探究文本细微之处的深度学习者的工具书。它提供的不是娱乐,而是一套严谨的治学方法论的缩影。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校勘和注释的准确性,更在于它所构建的阅读世界观。它似乎在潜移默化地告诉我,阅读古代经典,需要我们放下现代的思维定势,去学习古人如何感知世界、如何运用语言。我注意到在某些对仗工整的句子旁边,作者会附上相关的古代哲学思想背景,这使得理解变得立体起来。例如,某处对天地自然描写的段落,其背后的阴阳五行观念被阐释得非常清晰,让人明白那些看似简单的词语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这本书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我们与那个遥远而又充满智慧的时代,它不是让你“记住”了什么,而是让你“学会了如何去欣赏和理解”一种古老的、高贵的审美情趣,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普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