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道德經
定價:14.00元
作者:中華文化講堂
齣版社:團結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264606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人必讀的國學經典 ★薈萃儒釋道三傢經典 涵蓋經史子集精華★專業古籍整理團隊 曆時六年的成果薈萃★內容更全 譯注更精 字體夠大 閱讀更宜同類好書推薦★中華經典誦讀教材product../23563475.html★中華經典誦讀教材(第二輯)product../23841156.html
內容提要
《道德經》五韆言,共八十一章,多為韻文,分道經和德經兩部分,又稱《》,是先秦道傢學派的代錶性著作。重在詳盡論述作為宇宙本體、萬物之源和運動規律的天道,並以之關照人道,指導治國和修身,涉及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各個方麵,用樸素的辯證思維構建起獨特的理論體係。本次齣版,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我們在對原文進行精心校對的基礎上,又進行瞭詳盡的注釋和準確流暢的翻譯。
目錄
道經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
德經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作者介紹
中華文化講堂,是一個緻力於中華傳統文化典籍整理與齣版的編輯團隊。現已編輯齣版有《群書治要考譯》《群書治要(原文版)》《中華經典誦讀教材》《中華經典誦讀教材(第二輯)》《國學治要》《文白對照史記》《納蘭詞箋》等,廣受讀者的喜愛。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排版布局,體現瞭一種深思熟慮的閱讀節奏感。很多書籍為瞭追求信息密度,恨不得把文字塞滿每一寸空間,結果就是讀起來急促而緊張。但這本書的行距和字距拿捏得非常舒服,每一段文字之間都有足夠的“呼吸空間”。這種留白,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放鬆,更重要的是它在無形中控製瞭讀者的閱讀速度,迫使你放慢腳步。它讓你不得不去品味那些短句的力量,讓你有時間在腦海中迴味一個概念剛剛被提齣時的那種衝擊力。尤其是那些核心的箴言警句,它們常常被獨立排列,仿佛一座座精神上的燈塔,在篇章中熠熠生輝。這種節奏的引導,與書中所倡導的那種“不疾不徐,順應自然”的哲學理念形成瞭完美的共鳴。它不是在“灌輸”知識,而是在“邀請”你進行一場緩慢而深刻的對話。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體驗,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洗滌”過程。在當今這個充斥著喧囂和焦慮的時代,我們的大腦總是被各種即時信息和外在目標拉扯得四分五裂。然而,一旦沉浸在這本書的文字中,那種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片久違的、安靜的竹林。那些關於“知足”、“謙卑”和“萬物共生”的論述,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像清泉一樣,慢慢地衝刷掉心中堆積的雜質。我發現自己開始以一種更平和的心態去觀察生活中的衝突和不確定性。它沒有提供任何速成的“成功學”秘籍,恰恰相反,它教導你如何接受“不完美”和“變化”本身就是世界的本質。這種由內而外的鬆弛感,是任何其他類型的書籍都難以給予的,它帶來的不是一時的興奮,而是長期可持續的心靈安寜。
評分這本書的翻譯和注釋部分,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在現代社會中摸索著試圖理解古代哲學的“迷路人”量身定做的嚮導。我過去讀過好幾個版本的譯本,總是覺得要麼過於晦澀,充滿瞭生僻的文言詞匯,讀完一章需要查閱半本工具書;要麼又過於淺白,為瞭追求流暢性而犧牲瞭原文的精髓和多重含義。然而,這本的譯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他在保持原文那種凝練、富有張力的語言風格的同時,又用非常清晰、現代的漢語進行瞭解構和闡釋。特彆是那些關鍵性的概念,比如“道”、“無為”、“柔弱勝剛強”,旁邊的注釋不是簡單的詞義解釋,而是結閤瞭曆史背景和社會思潮的深度剖析。每每遇到一個我自認為理解瞭的句子,再去對照注釋,總能發現新的層次,那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比解開一道復雜的謎題還要令人愉悅。這種嚴謹與通俗之間的精準拿捏,是極高的學問和極大的善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令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時,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就給人一種踏實可靠的感覺,不像現在很多輕飄飄的書籍。封麵的設計很巧妙,留白恰到好處,既有古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簡潔。尤其是那個燙金的標題字,在不同的光綫下會摺射齣不同的光澤,仿佛蘊含著某種不易察覺的智慧。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用心,觸感溫潤,墨色清晰,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裝訂工藝一看就是很紮實的,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擔心書脊會開裂。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靜心收藏的藝術品,光是擺在書架上,都能感受到一種寜靜緻遠的氣場。我甚至會特意去觸摸那個封麵紋理,那種細微的觸感變化,仿佛在引導我進入一個更深邃的思考空間。對於一個熱愛實體書的讀者來說,這樣的細節體驗是電子書永遠無法替代的。這本書的物質形態,已經為內容本身做瞭一次極好的鋪墊和緻敬。
評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的附錄部分處理得非常精妙,它沒有流於一般的“背景資料羅列”,而是提供瞭一種進入文本的“多維入口”。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不同曆史時期對這本書解讀的演變對比。看著不同朝代的士人如何從這本書中提煉齣治理國傢的方略,或是如何從中尋找個人修身的準則,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非常強烈。它提醒瞭我,這本書的生命力並非固定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可以根據時代需求不斷被激活和重塑的智慧源泉。更不用說那些關於古代哲學思想體係中與其他學派的比較分析,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人感到安心,知道自己接觸的是一個經過多方論證和沉澱的文本。這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而是加入瞭一個宏大而持久的文明對話鏈條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