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說文解字係傳
定價:118.00元
作者:徐鍇 撰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10112547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說文解字係傳》成書於南唐,是《說文解字》第yi個注本。作者徐鍇,與其兄徐鉉同治《說文》,徐鉉所傳《說文》即今通行《說文解字》,二書在內容、每字的筆畫注釋、各字之間的次序上均有所不同。根據周祖謨先生的研究,《係傳》有許多長處。它除引證古書和今語疏證古義和古語外,還有以下幾個特點:一、以許訓解古書;二、說明古書的假藉;三、說明古今字;四、說明引申義;五、兼舉彆義;六、辨聲誤。這些都影響瞭清代的段玉裁,但段“不過更加精深而已”。除此而外,“在考索字義方麵,徐氏特彆注意的是從聲音上去探討。這也就是清人所說的‘因聲以求義’;這種因聲求義的方法對清代的訓詁學傢影響極大;由此可見徐鍇的說文係傳是清代文字訓詁之學的前驅,清人受徐鍇係傳的啓示很多”(以上所引均見周祖謨《徐鍇的說文學》,刊《問學集》)。
目錄
陳敘
重刊影宋本説文繫傳敘
説文解字通釋捲繫傳一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繫傳二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三繫傳三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四繫傳四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五繫傳五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六繫傳六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七繫傳七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八繫傳八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九繫傳九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繫傳十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一繫傳十一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二繫傳十二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三繫傳十三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四繫傳十四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五繫傳十五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六繫傳十六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七繫傳十七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八繫傳十八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九繫傳十九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繫傳二十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一繫傳二十一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二繫傳二十二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三繫傳二十三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四繫傳二十四
説文解字第二十五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六繫傳二十六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七繫傳二十七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八繫傳二十八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九繫傳二十九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三十繫傳三十
説文解字部敘捲第三十一繫傳三十一
説文解字部敘捲第三十二繫傳三十二
説文解字通論捲上第三十三繫傳三十三
説文解字通論中捲第三十四繫傳三十四
説文解字通論下捲第三十五繫傳三十五
説文解字祛妄捲第三十六繫傳三十六
説文解字類聚第三十七繫傳三十七
説文解字錯綜捲第三十八繫傳三十八
説文解字疑義捲第三十九繫傳三十九
説文解字係述捲第四十繫傳四十
繫傳尾
跋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捲上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捲中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捲下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後跋
四角號碼檢字錶
筆畫檢字錶
音序檢字錶
部首檢字錶
作者介紹
徐鍇(920—974),南唐文字訓詁學傢。康樂 (今江西萬載縣羅城鄉)人。徐鉉之弟,世稱“小徐”。字鼐臣,又字楚金,精通文字學,仕於南唐,秘書省校書郎起傢,後主李煜時,遷集賢殿學士,終內史捨人。平生著述甚多,今僅存《說文解字係傳》40捲,《說文解字韻譜》10捲。
文摘
序言
老實說,初次接觸這類學術巨著,我內心是有些許畏懼的,擔心其晦澀難懂,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雖然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卻又不失一種古樸的文采。它沒有使用過多矯揉造作的現代學術腔調,而是以一種近乎講述曆史故事的筆觸,娓娓道來每一個漢字的誕生和演化曆程。這種“敘事性”的學術錶達,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那些對古典文字學望而卻步的愛好者也有瞭親近的可能。我個人的體會是,這本書最妙的地方在於,它將抽象的符號演變具象化瞭。通過對圖畫性字符的細緻分析,你仿佛能“看”到古人是如何通過描摹自然、記錄生活來創造文字的。這種“看見”的過程,遠比死記硬背字形結構來得深刻和持久。它成功地將一門嚴肅的學問,轉化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文化探險。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思路非常清晰,層次感極強,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深度文字學的著作,也能找到清晰的路徑去理解其宏大的體係。我特彆欣賞它在解釋字義演變時的那種曆史縱深感。很多現代人習以為常的詞匯,在這本書裏被拆解還原到瞭最本源的語境,讓人恍然大悟,原來我們今天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其實是經過瞭漫長的曆史沉澱和語義漂移的結果。比如,書中對某個與“德行”相關的字進行追溯,從它最初與祭祀或特定器物相關的含義,一步步過渡到抽象的道德規範,這個過程的論述非常具有說服力。此外,裝幀設計也相當考究,紙張的選用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體現瞭齣版社對這部經典著作的尊重。它不僅是案頭常備的參考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對著某個解釋細細揣摩,那種與古代先賢隔空對話的感覺,是其他任何通俗讀物都無法比擬的深度體驗。
評分我必須強調這本書的注釋係統之詳盡,它幾乎是為嚴肅研究者量身定製的。對於每一個被探討的字,其引用的前代典籍、相關的考古發現,以及不同學派的觀點都被清晰地標注和對比。這種百科全書式的梳理工作量是極其驚人的,但也正是這種詳盡,使得讀者在進行深入研究時,可以避免走彎路,直接觸及核心的學術爭議點。我記得有一次為瞭確認某個偏旁部首的特殊用法,我查閱瞭書中關於該部首的專題闡述,發現它竟然牽扯到古代的某種社會組織結構,這種跨學科的聯係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記錄的豐富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而不是孤立地解釋單個字符。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去消化,去建立自己心目中的漢字“族譜”,一旦建立瞭這種認知框架,閱讀後續的古代文獻時,理解的深度和速度都會有質的飛躍。
評分這套書簡直是文字愛好者的福音,特彆是對於那些對漢字起源和演變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它就像一座打開瞭寶庫的大門。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嚴謹的排版所吸引。翻開內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經過深思熟慮的字體選擇和布局設計,讀起來讓人感到非常舒適,即便麵對密密麻麻的古文字和解釋,也絲毫不會感到枯燥。作者在梳理字形流變脈絡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細緻程度令人嘆服。他們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字形變化,更是深入挖掘瞭每一個筆畫、每一個結構調整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心理和社會變遷的影子。舉個例子,書中對某個常用字的早期形態的考證,結閤瞭甲骨文、金文、篆書等多個階段的實物證據,旁徵博引,論證嚴密,讓我對這個字的曆史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學術上的貢獻,更在於它對普通讀者開啓瞭理解古代中國思維方式的一扇窗戶。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工具書,而是一部充滿生命力的文字史詩,值得反復品讀和沉思。
評分對於一個文字工作者來說,這套書的參考價值無可替代。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異體字和通假字時的審慎態度。它不會武斷地判定某個用法是“錯誤”的,而是會放在特定的曆史時期、特定的文獻語境中去考察其閤理性。這對於我們理解古代文獻的復雜性至關重要。很多現代人閱讀古籍時遇到的睏惑,往往是因為用今天的語言習慣去套用古人的錶達,而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個“古代視角”的校準器。它提醒我們,文字是活的,是不斷適應社會需求的産物。每次翻閱,都能發現一些之前忽略掉的細節,比如某個字的古代注釋中提到的一種現在已經消失的器物,或者一種已被遺忘的社會習俗,這些都極大地豐富瞭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儲備。這是一套值得代代相傳的案頭必備,其深度和廣度,經得起任何時間的考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