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逸堯,六十後,香港出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地理系。曾任職亞洲電視及商業電台第一台。一九九七年發表第一首流行曲作品《再見二丁目》,數年後首次發表流行詞作《缺乏》及《仲夏夜之夢》,其後開始監製流行曲及大碟,並參與演唱會的策劃製作,以及擔任樂隊和音成員。一九九九年與黃耀明等人合力創辦獨立音樂廠牌「人山人海」。于逸堯涉足的音樂創作包括主流流行曲、舞台劇音樂、舞蹈音樂、電影配樂及電視配樂等。現為伯樂音樂學院導師,近期的重要監製作品有Wanna Be,並憑此曲與林二汶及荒井壯一郎分享二○一二年度CASH金帆音樂獎CASH最佳歌曲大獎監製獎
誰說香港樂壇已死?香港有一班音樂人,一直在默默耕耘,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只要你睜開眼就會看到、張開耳就會聽到…… 作者以音樂人的身份,訪問十一位身邊的友好及合作伙伴,當中有談及各自的音樂成長路,亦有各人的音樂分享。如倫永亮談八十年代的改編歌曲;黃耀明談成立人山人海的經過;伍樂城談他的音樂學校…… 從各人的訪談中,可看到香港樂壇的變遷,以及各人在各自的崗位中取得成功的因由。
「終於,終於有一本書是從音樂人的角度去講述香港音樂及在香港創作的故事;終於有一本書由一個對香港音樂有相當認識及視野的人去寫香港音樂;終於有一本字量與誠意多至『眼突』的書,述說音樂人對於香港音樂的所思所想,而不再是坊間浮光掠影毫不到肉的鱔稿碟評。」 --陳大文@3C Music(序)
「我希望大家看這本書看得開心,看完之後可以多給大家一個理由,不去放棄香港的音樂,不去放棄香港。」 --于逸堯(自序)
「動人的音樂背後,總有動人的心聲。 且看看創造港樂的人,是如何快樂地苦幹。」 ──林夕
「一日未死,就睇你幾時死。但,一日未死,也就是依然生存,依然有可能,也就可以書寫你的生存與可能。 ── 睇死,還是,寫生?我喜歡後者,我覺得于逸堯也是。而他的寫生,不但關乎香港流行音樂,也關乎香港。」 ──周耀輝
「如果我們的生活裡面有些甚麼底蘊,音樂肯定是其中一部份。所以我更高興知道這些我尊敬的人,他們樂音裡的底蘊。」 ──何秀萍
「喜愛香港音樂人,敬佩他們所創造的始終獨特而又多元化的聲音,那屬於香港的好聲音。」 ──張亞東
##首先,如果对港乐不感兴趣,对音乐创作不感兴趣,对幕后轶事不感兴趣,《香港好声音》这部书直接可以放弃了。其次,这部分在语言逻辑上,也是以白话口语转述的方式行文,所以会导致很多语言描述拗口,对于习惯传统中文表述的,会有很多不习惯。最后,此书还是留下了许多片光只影的历史细节,而每一个历史细节,都是值得保留的。印象比较深的,是高世章这一Part,高世章提到自己有时候作曲,会找一些经典的诗,为这些诗谱上曲,最后抽掉文字部分,就成了一首曲先词后的作品。还有一个就是明哥这一Part,最让人感慨的就是明哥提到的“歌迷”属性。其实,这种“歌迷”属性,不仅对一个歌手适用,对所有DJ、创作人、制作人、企划、宣传、文案,所有音乐行业里的人,都是适用的。就像曾经的八、九十年代,能够进入音乐行业的,其实都是“歌迷”出身
评分 评分##主要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采访的港乐音乐人的创作习惯、职业生涯、对港乐的看法等等,还算挺精彩的一本书。
评分 评分 评分##看到伦永亮说自己是一个太无可救药地浪漫的人的前半小时,刚在地铁上跟人说了一句我大概还是太hopelessly romantic了 以及看完全书再次感叹,我喜欢自己喜欢的这些人其实真的是有原因不是莫名其妙的。
评分##五年了 終於看完了 現在更加知道這些音樂人有多好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