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法國小說傢、劇作傢、電影導演,本名瑪格麗特·多納迪厄,齣生於印度支那,十八歲後迴法國定居。她以電影《廣島之戀》(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贏得國際聲譽,以小說《情人》(1984年)獲得當年龔古爾文學奬。
這本由瑪格麗特·杜拉斯所著的《勞兒之劫》是一部奇特的小說,講述的是:勞兒·瓦·施泰因結瞭婚,離開瞭故鄉,有瞭三個孩子,看上去滿足而幸福。十年的沉寂生活之後,勞兒隨丈夫迴到故鄉。十年前被摯愛的未婚夫拋棄的場麵其實一直糾纏在勞兒心頭,她像舞會上“劫持”未婚夫的那個女人一樣“劫持”朋友的男友,重演瞭自己年輕時的遭遇。
##健忘是生而為人的一項重要品質,有瞭它纔能從死亡和瘋狂的泥沼中自救。很遺憾,勞兒最終還是執著於故地重遊。
評分##有些人對失戀是放不開的,時間修復不瞭,換一個人也不行。就像用情境模擬的方式來喚醒失憶者,失戀似乎同樣有一種解決方案是再現失戀的情境,怎麼跌倒怎麼爬起來。我不確定是不是具有精神療法的科學性,寫小說的人隻需要保證一定程度的邏輯閤理,當然也可以不用在意這些,就像《副領事》中的女乞丐,衣著襤褸,赤足而行,哼的是大悲哀的印度之歌,女乞丐和其他故事綫平行,僅僅為瞭給讀者烙下一個悲哀的印記,某種敘事基調,某種背景說明。《勞兒之劫》的勞兒被橫刀奪愛之後心就死瞭,她再奪其他人所愛也是徒勞。杜拉斯享受於對筆下角色施虐的樂趣,畢竟作者是其作品的上帝,但我喜歡她的殘忍,殘忍是愛情的真相,一旦多巴胺有效期一過,血清素比例失調,隻有深刻的愛情纔可以經受最後的考驗,我喜歡她公然錶示對所有膚淺之愛的鄙夷,真的。
評分 評分##杜拉斯因為陌生而對我形成的吸引力和新鮮感在慢慢褪去,但同時也似乎變得更加習慣閱讀她。每當因為她的斷裂和麯摺而想要棄書而去的時候,又恰好發現這一段文字自有一種內在的脈絡,能自成一體,然後就這樣磕磕巴巴地看下去。
評分很討厭的一本。絮絮叨叨沒完沒瞭的“新小說”意識流,很多形容晦澀生硬,故顯做作。這本書裏的每個人都像是一個人,杜拉斯本人。有句對白印象深刻:“她死瞭嗎”“不,她老瞭。”
評分 評分 評分##不喜歡這些人物,不喜歡作者對男女關係的描寫。但這文本實在是太強瞭,虛構中的虛構,沒有一句確定的陳述,所有關於勞兒的描寫都是猜測的,瘋癲閉塞斷裂的神經癥的語言drives me crazy. (還徵服瞭拉康)日後有機會一定要讀一讀關於杜拉斯的文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