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楓教授(1956-),男,重慶人,1978.09—1982.07 就讀於四川外語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1982.09-1985.01 就讀於北京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導師:宗白華,甘霖);1989.04—1993.07 就讀於瑞士巴塞爾大學,獲哲學博士(Heinrich Ott)。
曾任深圳大學中文係副教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學術兼職有:
(1)德國波恩大學漢學係客座教授(2002)
(2)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研究員(1995)
(3)中山大學“逸仙”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2012)
(4)牛津大學齣版社(中文學術齣版) 顧問(1995年以來)
(5)中國現象學學會 執行委員(1995-2001)
(6)香港現象學學會 秘書長(1995-2001)
(7)香港政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課題 審定顧問(1995-1998)
(8)北京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兼職博導(1994-2003)
(9)中國比較古典學學會會長(2011年至今)
主要學術著作有:《詩化哲學》、《拯救與逍遙》、《走嚮十字架上的真》、《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個體信仰與文化理論》、《沉重的肉身》、《這一代人的怕和愛》、《刺蝟的溫順》、《聖靈降臨的敘事》、《重啓古典詩學》、《揀盡寒枝》、《設計共和》、《共和與經綸》、《睇視之光》、《比較古典學發凡》、《王有所成》等,編修有《凱若斯》,譯有《柏拉圖的<會飲>》(華夏,2003)。代錶性論文有:(1)《王有所成》,颱灣《哲學與文化》捲四十;(2)《政製與王者》,《求是學刊》,2013年第2期;(3)《盧剋萊修的詩性啓濛——<物性論>捲三行978-1023繹讀》,《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第1期等等。
現在研究方嚮 為古典詩學、古典語文學等。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係及“古典詩學實驗班”開設如下課程: 文藝學原理與古典詩學、古典詩學原著講疏、古希臘語文學導引、古典拉丁語文學導引、古典學引論等。科研項目:有(1)“經典與解釋:柏拉圖注疏集”,中國人民大學重大基礎研究計劃(2010至今);(2)“基督教與西方古典傳統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基地重大項目(2010-2013)主編《經典與解釋》(CSSCI輯刊);“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叢書主編、“中國傳統:經典與解釋”等多套大型叢書。
《沉重的肉身》一書收錄瞭作者劉小楓隨筆8篇。本書所謂現代性倫理,指的是人民倫理和個體自由倫理。時下人們正身不由己地從人民倫理脫身齣來,轉嚮個體自由倫理。本書的敘事緯語從人民倫理轉到自由個體倫理,主要圍繞中歐兩位當代作傢的敘事,以探討兩種不同的個體自由倫理的差異。作為一個學者,劉小楓的每一部著作似乎總能在學界引起重大反響。劉小楓在《沉重的肉身--現代性倫理的敘事緯語》這部著作中用清新流暢的文筆解讀瞭一批現代作傢的經典之作,並通過復敘事使一個個沉澱在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倫理問題真正成瞭問題。畢希納、昆德拉、卡夫卡、基斯洛夫斯基這些卓越的敘事思想傢的敘事在劉小楓的喃喃復敘事中又鮮活瞭起來,呈現著它們敞開著的意義。《沉重的肉身》自1999年初問世以來,即引起學界關注,上市未及一個月即再版,至今已印六版,一時成為熱門書籍。本次再版,訂正瞭個彆詞句,使用瞭新版式,從而不同於以往的綠色封麵,變為紅色封麵。
##嚮他人要求自己的存在就是惡的體現嗎?這隻能算是無法追究的個人性情之一。愛情嚮我展現著個人生命的斷裂,這些斷裂的體驗構成瞭我關於愛情的全部意義。 我要如何消融掉這些本不該存在的陌生感呢。
評分##靈魂與肉身在此世相互找尋使生命變得沉重,如果它們不再相互找尋,生命就變輕. 變輕是容易的,變重,亦是容易的,於我,隻是迴到一個熟悉的狀態中,我偶爾會勸說身邊的人,不要走得太快,以免把靈魂弄丟瞭. 上周日又買瞭些書來,朋友說,這些書你哪年纔能讀完啊?我笑,很...
評分##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對於我們還沒有來;當我們死亡時,我們已經不存在瞭。 【一】 我使勁想,想關於死的事。 結論是,我怕死,並且怕得要死。 以至於我不敢看一些包含死亡的電影——沉重的死亡,悲慘的死亡,齣乎我意料的死亡。 比如《泰坦尼剋》,死的人數量太多瞭; 比...
評分##2019年伊始讀完瞭這本書,十分開心。倫理學是一個之前未曾瞭解過的領域,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窗,過程中有許多觸動。倫理問題和道德問題是相互糾纏的,所以往往産生許多悖論。為什麼書名是沉重的肉身,我想作者在告訴我們,因為人活在世上,要擔負的東西太多,無法真正追求內心最真實的一麵,背後的原因則是因襲的道德感和倫理觀念的不可迴避。世界上到底有無所謂真理,人們必須找到一個依靠的理據和庇護,纔能看似通達而正確的活著。果然哲學存在必有其重要性,人類本身還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重新認識羅伯斯庇爾,基斯洛夫斯基,昆德拉,卡夫卡…
評分 評分 評分##有看不明白的地方,也有頗受觸動的地方 我看不懂敘事倫理學,姑且以為這也是一本論“自由”的書,無論是愛情與性、道德與社會規則,總之自由總是遙不可及。一心所求的,求來的又都是繩索。明明隻有一百年都不到的時間,我們卻活的如此沉重。 我會像阿甘一樣忘我地奔跑,有時候知道是為什麼,有時候完全不知道。 包括《逃避自由》在內,2018年快完結的時候算是翻瞭幾本我覺得很好的書。
評分##倫理的欲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