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多年来致力于梳理古今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因素,尤其是战争与人的关系,以丰富的资料性与生动幽默的笔法见长。与阎京生一同出版的《战争史研究》杂志书系列,受到军事迷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其编撰的思维跳出了传统的军事杂志的范畴,立足点高,涉猎面广,被誉为“螳臂挡车的伟大杂志”。
忠于元首,还是忠于国家?他们选择了后者……
1933年,纳粹上台伊始,传统德国社会的精英们打破沉默,投入了一场义无反顾的抵抗运动。其后的十余年里,有据可查的反抗多达42次,无一例外,这些针对希特勒及其核心支持者的刺杀,均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努力,也即1944年的“7?20政变”,失败后,遭逮捕的总人数超过7000人,将近5000人被处死。
参与抵抗运动的有地位显赫的将军和元帅,有备受重用的市长和大使,有超然世外的贵族和牧师,亦有普普通通的工人和大学生。
这是一场资源和组织能力极不对等的战斗,是个人对抗政权之战,也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抗争。
牺牲者以其鲜血保存了反思纳粹暴政的道德火种,为战后的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精神重建提供了基石。“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思路清晰,很好的捋了一遍。有时候说劣根性到底是什么,军官团从某种意义上诠释了这个词儿。回过头来看,只剩下无奈。不由得想到说,德国还是畏惧碎片化政治带来的危害。
评分##其实就是1918-1945年的德国军官团兴衰史,作者是专攻战争史的资深民间学者(据说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史学研究生),思路清晰资料全面,不属于学术性专著但也很有研读价值,由于中国军迷基本都是天然德粉,作者显然对德国相关史料极为精通,对德国将军们的命运遭际颇有同情,对德国历史上的各种人物和事件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德文原文的引用也没明显错误,属于比较出色的中国二战史读物,但由于题材比较小众,信息量庞杂浩瀚,只适合二战史的资深爱好者和铁杆德粉参阅
评分##有些散碎。
评分 评分##至少还有人在抵抗,面对民选政府的疯狂,抵抗运动是担心道义上的压力,所以更畏缩。所以新闻管控,信息压制,让抵抗分子、不满现政权的人都以为自己是孤独的,被割裂的人群。至少还有那么多人因为心中的道义和正义,人类才充满希望!
评分##以史为鉴。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