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岛幼八,1942年生于东京三田。一岁时全家移居中国东北,抗战胜利后由中国养父母抚养长大,1958年回国。1966年进入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总部事务局,主要从事翻译工作,全面投身于恢复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群众运动。之后也一直从事日中翻译工作,为两国的交流服务。六十九岁退休,七十岁开始撰写回忆录《何有此生》,完成日中两个版本。
他是一名“老日中”,即日本的日中友好活动家。
他曾与唐家璇同场做过翻译。唐家璇主动介绍他说:“中岛先生长期从事日中友好工作。”
他始终对中国怀抱感恩之心,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中日两国友好做见证。
中岛幼八,曾作为日本遗孤在中国生活十五年。一岁即随父母来到中国东北牡丹江省宁安县。战后,他没有随亲生母亲返回日本,而是凭着自己的意愿,和中国的养父母一起,度过了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村的童年生活。他的养母和养父都是勤劳淳朴的中国农民,这塑造了中岛幼八朴实坚毅的性格。十六岁回到日本后,中岛幼八凭着这种性格成功地适应了日本社会,并始终实践着自己终生为日中友好而努力的人生理想。
##很特别的一本书,文字素朴,情感却极其真挚。所涉及的东北日侨历史我是头回读到。从中国底层百姓那里感受到的真实而宽厚的人性不但支撑作者从事了几十年中日友好工作,也是写作这本书的源头。除了一些有年代感的生活细节,作者本人人生观确立的过程也体现在了书中,值得一读。
评分 评分##意义大于内容。在国人还沉浸于对日的仇恨之中, 这样一本书也算是另一种声音。70年未能和解也是悲伤。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出生和经历,而是他在中国的生活,比如放牛的快乐、林场的乐趣。也给了我另一个角度看看当时的中国,各种运动和百姓的生活。终究还是觉得有些交代不清,他继母为何送他到林场,他回国的理由。日本国内的斗争是绝没想到的 关于作者回日本的动机,大概是因为他的老师跟他说,劝导他回日本为中日友好做出贡献。 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心里有点讨厌那个老师。 因为作者从小在中国长大,连日语都不会说,养母对他那么好,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大,他在中国也过上了正常的生活,生母写信让他回日本他都...
评分##正因为情感朴素、克制,反而非常悲伤。所以什么国家啊、民族啊,都是虚伪的,只有人和人之间的牵连才是真的,那些随着大时代漂浮的无可奈何,旁观者反而比当事人更加感到遗憾。
评分文章很感人,角度也很新,但放到背景下去理解,却又很熟悉。作者文风透露一股稚气,回忆童年回忆出孩子味儿,这样便好。然而他毕竟不是史家,也非思想家、作家,不能苛求其有多深刻的洞见,大政府下的小人物心态虽然通篇,然刻画生活真实可感,这就够了。作者的文字功夫,现在看来似乎是不脱其中小学时的作文范式,然而情节难得这样感情真切、笔思连贯,三联李昕说他中文比一些中国人还好,大概确有所指。方言掺杂其间倍感亲切,比翻译腔强太多。
评分##本书的价值在于真实记录日本遗孤这段真实的历史,同时看到那个年代东北乡村的生活片段,感慨良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