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是两位作者合用的笔名。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移居美国后,就像他们在一本书的前言中所写:最初落脚点的选择十分偶然,他们落在了美国南方,那是在现代机械化大农业挤兑之下的传统农村。
他们因同样的谋生劳作开始和美国的普通人建立友谊,开始了解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他们看到的美国完全在意料之外,法治所保障的,是个人不受到他人或政府的侵犯。在这个保障下,百姓五花八门地享受着最大可能的个人自由。个人自由,这才是美国公民最关注和维护的东西。这一切让人好奇。
于是林达开始给朋友写信,不仅写出见闻,也试图写出美国现象的制度根源,写出大厦如何在常识常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而每个普通人的个人自由,为什么竟可以是一个大国的立国之本。
这两年国内学术界正在反思法国大革命,反思卢梭,林达离开美国之后的写作涉及了巴黎,用林达自己的话说,其实只是触动了法国的一小段历史,可是这段历史曾赋予“革命”一词以神圣的光环,不论它裹挟着怎样的血腥,它似乎总是对的。正是由于另一种生活方式让人对个人自由有了新的观照,人才能够回过头来,重新打量法国式的自由口号,林达想写出民众曾经呈现的另一种面貌。
作者林达就是写过几本“近距离看美国”的林达,也就是写作《在边缘看世界》的那个林达。现在,她带着一本描写“革命”的文学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兰西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艺术的盛筵,倾听着历史的回声,感悟着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藏书阁打卡】好书好书。从雨果的《九三年》引入,开始一段在巴黎的际遇,偶遇历史人物,建筑为锚,定格一件件历史事件,随书页翻,踏遍巴黎角角落落和古往今来,一次难得的“人文之旅”。对法国的历史我其实是相当模糊的,一直以来都没有行动起来去摸索这个国家的历史,在我印象里浪漫这个特质反而是排第二位的,我更被它不断涌现的哲思所吸引,实在是诞生了太多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了,还有别忘了王公贵族对于天才的那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崇拜和宽容。装帧就不谈了,重点称赞一下插画,很漂亮,尤其里面还有很多是作者手绘的油画,下一部看西班牙游记!
评分 评分 评分##托克维尔指出:“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 …只是它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
评分##经历过那个特殊时代的人,对历史的感悟,别有一番滋味。另外,这个版本的精装书,摸起来特别舒服?,对于本书,只能说是批判性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