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格爾(Alois Riegl,1858-1905),19世紀末20世紀初奧地利著名藝術史傢,維也納藝術史學派的主要代錶,現代西方藝術史的奠基人之一。作品有《風格問題》等。畢業於維也納大學。
譯者
邵宏,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教授,暨南大學文藝學博士,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武漢理工大學設計管理學博士後,廣東美學學會副會長。
已齣版的專著有《藝術學方法批判》(閤著)、《藝術史的意義》、《美術史的觀念》、《衍義的氣韻》,主編及編著有《設計專業英語:西方藝術設計經典文選》、《西方設計:一部為生活製作藝術的曆史》(主編)、《設計學概論(修訂版)》(編著),譯著有《美術術語與技法詞典》(閤譯)、《風格問題。裝飾曆史的基礎》、《西方美術理論文選》(閤譯)、《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與藝術》。
李格爾在其不長的學術生涯中,緻力於藝術科學的理論探索,卓有的建樹,被當代西方藝術史學泰鬥貢布裏希譽為“我們學科中最富於獨創性的思想傢”。李格爾改變瞭19世紀的藝術史寫作方式,他的每一部著作都為藝術中史打開瞭一個新的領域,被公認為是現代藝術史學史上的裏程碑。以他的三本名著《風格問題》、《羅馬晚期的工藝美術》和《荷蘭團體肖像畫》為綫索,評述其主要學術思想以及與西方學術傳統的聯係,概括瞭他的理論在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藝術史的建立過程中的積極意義,並對他的著名的“藝術意誌”的概念作瞭初步的批判。
##讀瞭一半,關於蓮花的想法是好的
評分 評分##11.8想讀。12.22又通讀瞭一遍,這書後麵的英譯本附注簡直就是一本管錐編,而且在當下語境完全讀懂是不可能的,因為附注中引用的書籍大部分中文環境都沒有,更無論他引用的圖片,都無法看到。所以隻能在正文環境裏成為自足係統。而正文因為年代久遠,使用術語與詞匯與當前有距離。讀的時候要百分之二百的小心,否則及其容易迷失。李格爾的形式分析比沃爾夫林更具體,但也更瑣碎餖飣,完全沉浸的看,他的分析細密精微有西方文本校訂的功夫,考校讀者的觀察力與圖像識彆能力。伊斯蘭部分寫的有點飄,但也是因為伊斯蘭紋飾是裝飾發展的較高階段,復雜程度也高。在方法上大概也對漢學界的青銅器紋飾研究有很大影響。此書值得一讀再讀。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通過對技術-材質論、自然主義與象徵解釋的駁斥,李格爾建立起裝飾自身的曆史。因而,他得以從外部抽身而齣,從物質轉嚮心理,進而分析裝飾內部的創造與演進,以及不同地域間的形式影響。再現與裝飾在西方的天然分野為李格爾規避外部象徵性、深入討論內部自洽性提供瞭基礎,但二者關係也絕非涇渭分明,當他急於苛責前者,便陷入瞭另一種極端。但李格爾絕非僵化的形式主義者,正是對裝飾的深耕,使他得以從更為細膩深入的視角重審裝飾所附著的建築與空間,進而分析觀念與感知,這些體察在後期的《羅馬晚期的工藝美術》中臻於極緻。本書的意義再如何強調都不為過,尤其在當下,當藝術史逐漸麵嚮外部,重讀李格爾為我們提供瞭嚮內部反思的機會:這正是圖像研究不同於文本研究之處。因而,私以為本書並不僅是“裝飾曆史的基礎”,更是“藝術史的基礎”。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