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鬆濤 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人。華中師範大學曆史學學士、碩士,中山大學曆史學博士,武漢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2015—2016年美國德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曆史係訪問學者,著有《變動時代的知識、思想與製度:中國近代教育史新探》、《辛亥革命史事長編》(第五冊)等,發錶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晚近國人的教育觀受到外來思想的深刻改造,對傳統私塾與新式學校均有簡單化的評判傾嚮,多視兩者為落後與進步、野蠻與文明之爭。無論對科舉停廢前大量存在的舊式民間學塾,還是從清末到民國所發生的私塾與學校長期的糾纏競爭,亟待進行深入、持平的研究。
本書不以成敗的標準評價曆史 ,也不發思古之幽情,竭力重構當年的曆史環境與曆史觀念,重建有關近代中國私塾與學堂之爭的諸多重要史實,可為中國追求教育現代性的努力提供多方麵的參考。
##20220120 看過瞭。 史料收集的相當全,可見是花瞭心思的;材料運用也基本閤理;但是觀點梳理的不夠,有點像史料羅列的感覺。 1.廢科舉終歸是要的,但在士人尚無相應安排時就硬推,是否閤適。原本社會中堅、輿論話語者的晉升之路被堵上後,自然的會摺騰瞭。 改革亦然,有決心是好事,但也要有全麵的謀劃。 2.私塾於民眾,特彆是鄉間,不隻是學習之所,更是文化傳習、精神凝聚的象徵與渠道,一味的西化為學堂,抓住瞭錶麵,忽略瞭內核。對社會産生的影響是深遠的、也是不可逆的。 此類事,遇之當慎之又慎。 3.封建社會中到底是鄉野自治還是政府管製,觀點很多,值得研究。
評分##左老師講課,博洽醇厚。
評分 評分##有關私塾概念的辨析、私塾、學堂的演進以及學堂當代命運的論述和思考部分,材料翔實、論述周密,有發敷之功。材料豐富是此書之長,但也不免給人煩冗之感。
評分##個人讀過的教育史第一本書,史料豐富,結論不行。在學堂私塾的分彆敘述中有張馳,但聯係鬆散。論文取需。
評分 評分##學者不是搬運工,不是史料的堆砌。期待作者能夠在自己的研究堆砌基礎上更進一步。
評分##描述為主——討論“近代中國的學校與私塾之間的相互關係”。對瞭解“是什麼”而言頗有助益。少有思辨。
評分##學者不是搬運工,不是史料的堆砌。期待作者能夠在自己的研究堆砌基礎上更進一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