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波特,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汉学家。
1970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机缘巧合之下开始学习中文,从此爱上中国文化。
1972年,比尔赴台湾一所寺庙修行,在那里过起暮鼓晨钟的隐居生活;
1991年,他又辗转至香港某广播电台工作,并开始长期在中国大陆旅行,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和游记,同时翻译多部佛学经典和诗集,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比尔关于中国隐者的作品《空谷幽兰》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一版再版,畅销至今。
近几年,他又相继推出了追溯中国禅宗文化与历史的《禅的行囊》、追寻黄河源头的《黄河之旅》、追溯中华文明史上最辉煌篇章的《丝绸之路》,以及探秘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彩云之南》。
这些关于中国文化之旅的游记作品同样受到了读者的喜爱。
本书是美国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之后的又一本力作。
2006年春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比尔·波特横穿从北京到香港的大半个中国,追寻六位禅宗祖师的足迹,拜访了他们开创的六个禅宗道场。本书即这次旅程的全景记录。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访问地的相关历史背景、与禅宗大师的访谈实录、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有关禅宗最早的文字记录,和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描述了中国宗教中心多年来发生的各种变化以及在世事变迁中保留下来的宗教遗产,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
不管是参观中国最古老的藏经洞,参加持续数小时的坐禅,再或是拜见中国第一禅庵的住持,作者始终用充满智慧的视角和幽默的语言描述着他遇到的每一件事,使整本书显得趣味横生,又不乏严肃的思考,是一本充满文化底蕴的行走笔记。
##2006年春从北京开始的旅行,继续寻找“禅”。可以看作《空谷幽兰》旅行十七年后的续篇,中国还是那个可笑的中国。本书整个过程的氛围似乎都很欢快,但结尾却令人黯然神伤。“旅游部门统计过,八达岭每年接待的游客都在四百万到五百万之间。如果把这些游客全都抓了壮丁,让每个来访者为长城添一块砖,只需一块,就可以迅速重新修建一道东至大海、西抵大漠的长城。我在车里胡思乱想着。”(p35)超可爱的老头子。“站在院子里道别的时候,我顺便夸奖了寺院的建筑:我很欣赏它的用材和风格,中国太缺少这样清新质朴的寺院了。他显然误会了我的意思,以为我是在讽刺他的寺庙看起来太寒酸。他解释说,这两座石头房子和钟鼓楼都是临时性的,他正在筹划兴建一所规模宏伟的寺院,全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p234-235)这可真是尴尬至极,哈哈。
评分 评分 评分##在我们通往彼岸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桥梁、渡船、绳索,需要借由它们来到达新的精神层面。比尔波特就是这样的桥梁、渡船或者绳索,他的书,他在书里讲述的旅程,非常真实,令人感动。 外来的和尚念经,不仅真的念,而且念得好。由于他之前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让他来表述佛教教义...
评分 评分##太太太好看了,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真游记~我觉得我在禅宗圣地出生长大太浪费。
评分##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不务正业”的人,外国人居多,中国人比较少。 在这些“不务正业”的人里面,很有些混出了一些道道,比如赤松先生。 此人乃美利坚人士(虽然在中国总被认作新疆人,为了证明自己,还要拿出护照),比尔·波特是也,中文名叫赤松。1989年的时候(那个时侯...
评分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途中难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这漫长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间便可放下,有些则或许背负经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幻...
评分##欸~写的不错但是内容 没 劲 ! 所以就(1+5)÷2三颗星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