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新,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专业代表作是《中古北族名号研究》与《黑毡上的北魏皇帝》。曾在哈佛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研究。性喜旅行,兴趣广泛。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元代大都的名称,在源自汉语的“大都”之外,还有大概源自回鹘语的Khanbaliq,Khan是汗,baliq是城市,Khanbaliq就是大汗支城,音译为“汗八里”或“汗八里克”。这个词汇在《马可·波罗行纪》的各种西文译本里有两种拼写形式:Cambuluc和Kanbalu。 此外,因为《马可·波罗行纪...
评分 评分##作者博闻强记,旁征博引,学生说“山川带字幕”也不全然是恭维,比一般旅行书有深度。但作为串连的徒步经历,也太不hardcore了吧?不沿途露营就罢了,经常走一段,然后打个车回头去住宾馆、第二天一早再打车回去继续走。作为通俗写作,文字又没啥魅力,比起他对标的比尔布莱森差远了。
评分 评分##真是好啊!从大都到上都,从白翎雀到金莲花,一路走来,故人旧交、生者死者、前尘远景、速写考据一一闪现,书斋与抽象思维中的概念被一寸寸还原到人间的土地上,“研究”与“理解”中国从语言变成了脚步——但所谓“理解”,又何须什么学理性的增益呢?更重要的,恐怕是远行归来与打工仔心心相印的一刻吧,正如鲁迅感叹自己的皮袍下也被炸出了一个“小”来。衡量一个学者风度的尺标,技术与学术成就倒像是其次了,博雅的视野、思考力度、关怀感,如今看来倒更胜一筹。今年要督促自己不能偷懒:多出门、多读外文书。
评分##从大都到上都,听起来很宏大、很厉害的名字,但是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更多的在满足于自己。 首先它的内容满足于自己,他的整个内容,实际上类似于一种旅行笔记,每一篇的开头跟结尾都是在描述路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但是发生的这些事情又没有更深一步的,要么是人情百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