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邓恩,曾在日本东京索尼公司任工业设计师,后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交互设计系主任,现在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任民族志与社会思想研究生院研究员。出版图书《赫兹神话:电子产品、审美体验与批判式设计》,与雷比合著图书《暗设计:电子产品的秘密生活》。
菲奥娜•雷比,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建筑专业,后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计算机相关设计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曾任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工业设计教授。与邓恩共同创办“批判性设计”CRD设计工作室,曾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交互设计系任职,现在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任民族志与社会思想研究生院研究员。
安东尼•邓恩与菲奥娜•雷比擅长以设计作为媒介,激励设计师、业界、公众就现有和新兴技术的社会、文化与伦理影响进行讨论与争辩。他们共同创建了“批判性设计”(Criticial Design)、“思辨设计”(Speculative Design)等概念,在业界取得重要反响。他们合作的作品经常在全球各大博物馆展出,部分被永久收藏。纽约MoMA设计部主要策展人保拉•安特那利(Paola Antonelli)指出,邓恩与雷比研究的设计工作,改变了当代设计的走向。
如果说世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碎片,那么厉害之人就是能将这些碎片拼接起来、导向未来的高手。本书用思辨思维将设计的界限推至更远的空间,与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经济学、科幻一起,让设计在想象的未来世界中穿针引线,勾勒出未来的框架,反思新兴技术及其产生的后果。如果说传统设计关注现实世界如何运作,那么思辨设计则关注设计未来可能使世界变成如何。
在思辨设计里,作者设问“如果这样会怎样”,开启论争的空间,讨论在基于某种技术实现的未来里:人们想要什么,人们拒绝什么。本书引用的案例不仅来自艺术、设计、建筑、影视、摄影、文学,也来自未来学、政治理论、技术哲学、诗歌与小说。如果我们能够用设计与虚构的方式思辨未来,就会催化社会梦想的实现,构建出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们就是要更酷的,就是要无用的,就是要去发问思辨,就是要抛开利益和生死的问题。这些都不值得考虑。现在不是考虑这些得时候。我们需要真正不同的价值,那些真正超群和有价值得眼光和行动。。。。。。。。。。。。。。。。。。。。。。。。。。。。。。。。。。。。。。。。...
评分##书很好。翻译太差太差太差了。读到吐。
评分##思辨设计,当设计开始提出问题而不再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的时候。。。设计师难道不就是艺术家了吗?学院教育老在杜尚-博伊斯这条美术史的单一向脉络里进行思考并不是件好事。希望国内艺术学院将本书列入必读
评分思辨的“设计”并没有泛化设计,而是修正了我们对于设计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商业逻辑的确认性设计,从而拓展了我们对于设计(价值)的想象。对于译者序当中出现的低级错误,本人向读者致歉,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在译者序当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确实误译了(大概是当时大脑短路了吧),第二次是准确的,“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这个学校很酷我也很喜欢,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确实不该。原版我相信很多人都读过,Tony的书从语言上来说本身也不难,其语言风格相对简洁,也多是描述性的语言,主要是涉及到的有些知识比较晦涩,比如未来文学、思辨哲学的部分。该书的译文质量,作为译者,本人还是相对满意的,如果您还发现了哪些硬伤,还请包涵并多指教。
评分##感谢豆瓣书评让我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从思辨与affirmative design对比,介绍其是一种概念设计,及它最有意思的批判形式表现。在介绍了思辨设计包含虚构场景与道具设计(及其它小细节),当然因为是设计,所以需要有一定的美学表现
评分 评分##所谓思辨设计就是指打开可能性的设计,将设计的任务设定为「打开」而非「对抗」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对激进设计的超越。除了材料基本是设计领域的外,理论几乎都是从文论、社会理论处借来的,且来源复杂,用得最多的是赖特(真实乌托邦)和PKD,写得最好的章节也是用类似文论的思路对比思辨设计与科幻文学的功能。「思辨设计」的定位——在激进程度上介于艺术/文学与社会学科之间——蛮有意思。脚注参考意义大于正文,可更明显看出思考脉络。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