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修銘(Tim Wu)
台裔美人,畢業於哈佛法學院,是新生代網路與媒體思想家,現任哥倫比亞法學教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顧問。擅長結合政治、經濟、社會的視角,深入剖析科技對文化與生活的衝擊,2002年吳修銘因反對過濾及篩選網路資訊的技術,提出「網路中立性」(Net Neutrality)創見,成為網路與傳播界的重要概念,《科學人》雜誌評選他爲2006年五十大風雲人物、名列2007年哈佛大學最有影響力的百大畢業生。其作品散見於《時代雜誌》、《紐約客》、《華盛頓郵報》等,著有《誰控制了總開關》。
譯者簡介
黃庭敏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師大翻譯研究所碩士,熱愛跑步、游泳、閱讀和法文,譯作《資源革命》曾獲頒經濟部中小企業金書獎。專長是中英雙向筆譯,覺得翻譯有一種解碼的快感,雖然腦袋裡的中文和英文也常常在打架,但是只要去運動一下,腦袋裡的語言系統又可以恢復正常。
電子郵件,免費!照片分享,無上限!
你是否想過,隨手可得的免費內容、便利的免費服務,到底都是誰在付費?
如果商品免費,那你就不是消費者,而是商品!
你我可能都不知不覺地把自己賣給了注意力商人!
「『媒體轉型、網路演化與資訊浪潮」此一主題最具洞見的作者。』──黃哲斌(資深媒體人)
「這是少有的關注產業發展的傳播史,對現在或未來的『注意力產業』」中人來說,不可不讀。」──游梓翔(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 爬梳兩百年來從報紙、海報、廣播、電視、網路崛起的商戰歷史。
※ 拆解創造吸引╳培養聚眾╳收割轉賣的注意力變現商業模式。
※ 注意力商人如何因時代變化、工具改變轉進新的獲利結構。
※ 人們如何看明白商業的操弄邏輯與交易條件,提升自己的注意力意識。
作者吳修銘(Tim Wu)是新生代網路與媒體思想家,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顧問,擅長結合政治、經濟、社會的視角,深入剖析科技對文化與生活的衝擊,他提出「網路中立性」(Net Neutrality)的創見,出版為《誰控制了總開關》一書,是網路與傳播界的重要概念。《科學人》雜誌評選他爲2006年五十大風雲人物、名列2007年哈佛大學最有影響力的百大畢業生。
這本書,吳修銘把焦點放在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更切身的注意力交易,注意力商人的崛起,對社會造成了哪些改變。
◎誰是注意力商人?
從過去到現在,參與媒體、廣告、行銷、節目、到今日投入網路、社群的人,都是注意力商人的一員。時代、行業或許有別,但是他們的專業都是設法創造能夠吸引更多目光的內容,不論是聳動的標題或是免費的影音,抓住我們的注意力後,再把我們轉賣給其他業主,變現獲利。
◎注意力人人都有,什麼時候成了產業?
吳修銘梳理近200年的媒體發展,告訴你第一份依賴廣告收益的報紙誕生時,注意力產業就成形了。書中用四個屏幕把從報紙到手機的發展分成四個階段,生動的故事分析從海報、報紙到今日手機、社群,不同時代、如何用不同方式來吸引眾人。若你就是注意力商人,該如何進一步思考新的商業模式。
◎為什麼需要了解注意力產業?
注意力影響我們的意識、決定我們的消費、型塑我們的生活型態。我們多數人是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被動接收資訊,只會在被注意到的訊息中做選擇,讓商業分分秒秒剝削我們的注意力。五花八門的注意力產業競相爭取我們清醒時刻的注意力,雖然我們可能換得娛樂與便利,但是卻也讓注意力商人高度介入我們的生活。
資訊爆炸,注意力愈來愈稀缺,是眾相爭奪的新貨幣。
注意力商人不會消失,只會不斷推陳出新。
認清注意力商人的手法,知道自己何時正在被影響、被出賣,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常識。
##如果你读过哈伯斯塔姆的《媒介与权势》、李普曼的《舆论》、伯内斯的《宣传学》和达文波特的《注意力经济》,就不必读这本《注意力商人》了。如果你只读过这本书,建议把前面四本找来读一遍。
评分##喜欢=熟悉+意外。好传播=夺得TA的时间。
评分2008年7月,奇虎360发布360杀毒软件并宣布永远免费,一石激起千层浪,360席卷市场,彻底颠覆了杀毒软件行业的游戏规则。过去的十几年里,免费成为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利器,甚至「免费」成为互联网精神的代表之一。 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似乎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生活成本越...
评分##不要不加思索得交出自己的注意力,取回生活经验的所有权。
评分##ok
评分 评分##1、《注意力商人史》,梳理得挺全面的,也是媒体进化史的一个侧面;2、媒体和设备不仅仅是人的延伸、甚至是“肢体”,既增强了我们的能力,但这当然也是一把双刃剑;3、我们的生活取决我们关注的事物 ,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信息过载本身也有巨大的隐患,掌握好自己的注意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体责任,不能一股脑全把责任都推给外在;4、任何传播都是潜在的宣传,呈现一套事实或一种观点,注意力商人在此“夹带私货”或者“直接广告”,这既是他们的生存之道,也不可能避免的,“只要是人类目光凝视的地方,很快就会引进商业活动。”5、人性亘古不变,需要警惕的“需求工程”和“品牌洗脑”,“说服消费者这是一个真正存在的问题,而非著重于产品能够解决问题。”;6、“个人隐私”是一个很古老又不断的话题,没有统一的法律手段和道德律令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