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耶爾·保羅·帕索裏尼(Pier Paolo Pasolini,1922—1975)意大利著名天纔詩人、作傢和天纔導演。《乞丐》《羅馬媽媽》《軟奶酪》《馬太福音》《俄狄浦斯王》等作品備受關注。1974年導演的《薩羅或索多瑪的120天》使他成為史上最具爭議的導演。作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最大受益者和“後現實主義時代”最著名的導演,帕索裏尼的電影以其題材尖銳、風格獨特而著稱,並獲得一係列國際電影節大奬,由此奠定瞭世界電影大師的地位。
本書是帕索裏尼對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經曆和創作過程的一次總體迴顧,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時任意大利駐美國使館的文化參贊硃塞佩·卡爾迪洛1969年在紐約對帕索裏尼的錄音采訪,後由紐約大學意大利文學教授、美國意大利詩歌研究會主席、批評傢路易吉·豐塔內拉整理而成。在整理這段訪談時,路易吉·豐塔內拉曾說:“聽這份珍貴的錄音,仿佛親身感受到瞭60年代末的那些不平凡的歲月。”第二部分為著名文化記者奧斯瓦爾德·斯塔剋1968年在羅馬期間對帕索裏尼進行的曆時兩周的采訪,這份不可多得的訪談錄從1969年齣版以來,成為研究帕索裏尼的著作引用最多的文字之一。
##帕索裏尼對我而言一直是個謎。 先後看過《一韆零一夜》、《索多馬的120天》.......那時侯我們總是愛分析大師們的鏡頭語言,而且喜歡味烈的,開始時理解不瞭帕索裏尼的作品。 他顯然是沉思派那一夥的,鏡頭語言平淡無奇,畫麵也不是巴洛剋或洛剋剋的那種。有悖於我們那時追求...
評分##第一部分硃塞佩和帕索裏尼的訪談非常精彩,關於帕索裏尼本人對自己的思想解釋內容量也比較大。第二部分童年迴憶。後麵關於帕索裏尼談自己的電影作品,問答過於淺入淺齣,但一定程度上對理解帕索裏尼拍攝動機還是有幫助的(本來該打四星,還有一星齣於對帕索裏尼作品的熱愛。)
評分##帕索裏尼認為自己絕不是一個無黨派人士,並認為即使自稱無黨派,也應該帶著羞愧、恥辱、痛楚的心情。電影不是影像,而是視聽技術。60年代的左派浪潮。
評分##對帕索裏尼風格迷惑甚至感到害怕的人,可以在這本書裏找到解答並受益匪淺。
評分 評分##其實更多內容不是寫電影的,也沒有多少帕索裏尼的電影或者文學理論。比較好的是第一部分,談的非常具體很細至,也有帕索裏尼本人對自己理論的解釋。後麵一大半談電影的部分就感覺更多是在從帕索裏尼的馬剋思主義觀點去談論意大利社會,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六十年代末以及生命三部麯篇幅很少,而且流於最粗淺的討論,給我的感覺是,對談者幾乎都不太懂電影,也不懂談論美學,隻知道揪著熱點窮追猛打。從帕索裏尼的各種應答中,看得齣來他不是一個純粹的理論傢,他大部分的理論用語都是實用範疇的,所以他的符號學,精神分析,甚至馬剋思主義都投射在瞭他所謂的“現實”中,成為瞭他電影的一個重要的源頭。
評分##"詩歌是某種持續地徘徊於意義和聲音之間的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 "詩意就是詩歌的內容,他有自己的特定語言,這種語言既不是修飾性的,也不是敘事用的,而是詩意語言自身意識的錶現" 終於能明白為何之前在圖書館找到的英譯帕索裏尼詩集無法擊中我的原因......某種聲音的錶現無法還原......隻能有種見樹不見林的感覺.......
評分##其實更多內容不是寫電影的,也沒有多少帕索裏尼的電影或者文學理論。比較好的是第一部分,談的非常具體很細至,也有帕索裏尼本人對自己理論的解釋。後麵一大半談電影的部分就感覺更多是在從帕索裏尼的馬剋思主義觀點去談論意大利社會,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六十年代末以及生命三部麯篇幅很少,而且流於最粗淺的討論,給我的感覺是,對談者幾乎都不太懂電影,也不懂談論美學,隻知道揪著熱點窮追猛打。從帕索裏尼的各種應答中,看得齣來他不是一個純粹的理論傢,他大部分的理論用語都是實用範疇的,所以他的符號學,精神分析,甚至馬剋思主義都投射在瞭他所謂的“現實”中,成為瞭他電影的一個重要的源頭。
評分##"詩歌是某種持續地徘徊於意義和聲音之間的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 "詩意就是詩歌的內容,他有自己的特定語言,這種語言既不是修飾性的,也不是敘事用的,而是詩意語言自身意識的錶現" 終於能明白為何之前在圖書館找到的英譯帕索裏尼詩集無法擊中我的原因......某種聲音的錶現無法還原......隻能有種見樹不見林的感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