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戴维·M. 格兰茨(DAVID M. GLANTZ),1942年1月11日生于M国纽约州,陆军退役上校,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M国陆军指挥和总参学院以及国防语言学院等。
译者:孙渤,1973年生,山东人,1994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工程系。高工职称,曾从事家用电器研发、品管和企业管理,199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集体二等奖。现居广东。军事历史爱好者,业余时间长期研究苏德战争史等领域的文章和书籍。
通过介绍苏德战争爆发前的苏联红军的建设情况,军事历史学家戴维·格兰茨在本书中有力地反驳了西方近年来出现的关于苏德战争爆发原因与责任的错误说法。
##总结一下格兰茨要说的关键点:战前的红军处在铁木辛哥改革的关键时期,管理混乱,装备严重不足,军官、飞行员和其他技术人员短缺且缺乏经验,总体上战斗力极其低下,只有规模看上去大得可怕。因此,关于巴巴罗萨是德军预防性进攻的说法是完全扯淡。通过仔细分析朱可夫1941.5.15的文件可以发现,所谓红军先发制人的攻击只是朱可夫在获得德军向边境疯狂增兵的情报后的初步想法,最终也停留在草稿上,并没有提交给斯大林
评分 评分 评分##全景式描绘卫国战争前苏联红军的巨著,立场公允,资料丰富,结合时局来读真的感慨万千。翻译十分用心,对原书中的种种错误进行了细致的修订,还加了一篇地名对照的附录,值得一赞。
评分 评分##序言恶心
评分 评分##读过格兰茨的二战史著作都熟悉他那种独一无二的硬核式写作风格:纯技术流,数据多分析多,不太注重可读性,这本比另一部更赫赫有名的“巨人的碰撞”其实更好,因为这种苏军全面解析著作没什么叙事性,都是外科手术式细致入微的冷静分析,更适合格兰茨的冷硬学术风格,老爷子对苏联军事史的熟稔程度简直令人惊讶!在第三章“士兵”的相关论述中,甚至明显看出格上校对前苏联的一片炽热之情,朴实而真切的描述令人动容。PS:40年代初的苏联工业实力和军事水平确实超过中国百倍,随便一个集团军火炮竟有3000门(相当于整个民国火炮总数50%),难怪张学良蒋介石当年都对苏联援助翘首以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