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戴維·M. 格蘭茨(DAVID M. GLANTZ),1942年1月11日生於M國紐約州,陸軍退役上校,畢業於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M國陸軍指揮和總參學院以及國防語言學院等。
譯者:孫渤,1973年生,山東人,1994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飛行器工程係。高工職稱,曾從事傢用電器研發、品管和企業管理,1998年獲國傢科學技術進步奬集體二等奬。現居廣東。軍事曆史愛好者,業餘時間長期研究蘇德戰爭史等領域的文章和書籍。
通過介紹蘇德戰爭爆發前的蘇聯紅軍的建設情況,軍事曆史學傢戴維·格蘭茨在本書中有力地反駁瞭西方近年來齣現的關於蘇德戰爭爆發原因與責任的錯誤說法。
##本書的目的是發掘蘇德戰爭初期,蘇聯失敗的主要原因。作者采用泥足巨人這個詞真形象,蘇德戰爭前,蘇聯不管從軍隊規模還是動員能力,飛機、坦剋、火炮的數量均可稱之為“巨人”,然而這些“優勢”背後隱藏的是指揮人員素養的缺失、訓練不足、武器、通信設備、後勤保障的短缺等諸多弊端,進而使其“深陷泥潭”之中,根本因素其實還是可以歸結到蘇聯的政治及經濟體製上,這一體製雖然最終挽救瞭國傢命運,但卻要以大量人員與設備的損失為代價,反之德國的戰敗還是後勁不足。數據堆砌雖然降低瞭可讀性,但也是作者學術水準的體現。
評分 評分##本書依然體現格蘭茨的一貫風格:大量的數據和分析,敘事則較少。冰冷的數字背後,正是戰前蘇聯軍隊的真實寫照,遠勝於各種動情的描述。戰前的蘇軍紙麵上非常強大,然實際上非常脆弱,卻又具備巨大的潛力,標題所言泥足巨人,可謂恰如其分。 最後一章寫得不好,並沒有適當的揭示情報工作的疑難和蘇聯決策層在開戰前遭遇的實際睏境。以本書如下這段話為例: 按照格蘭茨的觀點,他引述的這兩條情報是“確鑿、分析透徹和有預見性”的。但問題在於這兩條情報全都搞錯瞭開戰的時間,第二條情報還寫錯瞭德軍的進攻方嚮。用莫...
評分##蘇聯超過德國的地方就是預備隊,而且前期看起來源源不斷,如果德國有蘇聯1/3-1/4的預備隊,蘇聯就亡瞭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