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阿努伊(Jean Anouilh,1910-1987),法国剧作家。他出生于波尔多,自幼热爱戏剧,十八岁时迷上让·季洛杜的剧作,从此开始戏剧创作。他的生平就是一连串的剧本,曾自言“我没有传记,我对此感到高兴”。他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作品,并把这些剧本分为五类:从“玫瑰戏剧”的些许亮色到“黑色戏剧”的悲观虚无,从“闪光戏剧”对上流社会的讽刺到“刺耳戏剧”的尖刻与阴暗再到“古装戏剧”,有人又从他的后期剧作中概括出“怪异戏剧”“秘密戏剧”等。一九八七年十月三日,让·阿努伊在瑞士洛桑因病去世。
《安提戈涅》是法国剧作家让·阿努伊的代表作,根据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同名戏剧重写,一九四四年二月四日在巴黎首次上演,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场场爆满,观众中甚至有许多德国占领军军官和士兵。大半个世纪以来,这部现代肃剧长盛不衰,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演出,剧本也长年占据法国图书网站榜首。
故事发生在希腊城邦忒拜,俄狄浦斯王去世之后,两个儿子争夺王位,一个先登上王位,另一个流亡他乡后找到援助,率领外邦军队回来攻城,兄弟两人双双战死。他们的舅父克瑞翁当王执政,传令厚葬守城的外甥,而攻城的外甥是城邦的敌人和罪人,死后应曝尸荒野,不准埋葬,违者将被判处死刑。俄狄浦斯的女儿安提戈涅决意悖逆国法,不顾一切埋葬兄长,与舅父克瑞翁发生冲突,最终酿成一场悲剧。
----------------------------------------------------------------------------------------------------------
“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我读了又读,一直烂熟于心,战争期间,就在纳粹张贴红色布告镇压抵抗者的那天,这部戏突然给了我一记猛击。我用自己的方式重写了这部作品,脑海中回荡着我们正在亲历的悲剧。”
——让·阿努伊
##让•阿努伊的安提戈涅击中了我,有那么一瞬间想要流泪,已经记不得什么时候被文字激起过这样的情绪了 。或许从前会打心底里喜欢她的执着,会追寻她所要站立的某种界限之外,荒谬的周遭是对她的颂扬,死亡正是纯洁与自我的完善。然而现在对我来说,安提戈涅更多的也只能从克瑞翁的眼中瞥见。我喜欢克瑞翁,我爱他眼中的安提戈涅。这不是悲剧的煽情,我深以为只是人生的变幻说法。界限才是安提戈涅之美的基础,而界限就是克瑞翁。因此安提戈涅,生来就是要死的,实在界也是由象征界所回溯建构的,安提戈涅的死就是实在的创伤,要由克瑞翁之眼所瞥见。而那些无所谓的侍从,他们连界限都不知道,当然即无悲也无喜。
评分##保留了古希腊同名剧作的情节框架,却更换了它的意义系统,堪称古典戏剧现代化的范例。二战中法国的被占领状态,引发了反抗和服从之间的道德之争,这种独特的时代氛围给予了阿努伊改造古典戏剧的触发点。古代世界的价值秩序具有一种免遭怀疑主义侵袭的确定感,而现代人选择的每种立场都要经受怀疑和荒诞感的洗礼,其边界和内核都有被消融的危险。克瑞翁的现实功利主义相较于安提戈涅的“成为自我”,在理据上似乎更为充足,也更能保证属于个人的幸福,安提戈涅的“我不愿意有理”、“我不愿意明白”显得执拗、不通达,对她来说重要的是拒绝;克瑞翁依靠“说是”维持着生活的运转,安提戈涅的“说不”破坏了人们的心安理得,带来毁灭,但前者制造出忙碌和空虚,后者却带来一种“忧郁的慰藉”。安提戈涅是昏昧生活中的光点,虽然这光点微弱而易逝。4.5。
评分让·阿努伊改编的《安提戈涅》与索福克勒斯的原著关键的不同,在于阿努伊把安提戈涅的辈分从姐姐改成了最小的妹妹,将其设定为不谙世事的青春少女,并不断强调这一点。她与克瑞翁的冲突于是转化为青年与老年,天真与世故的冲突。然而在索福克勒斯笔下,安提戈涅是长女,曾与俄...
评分古老的城邦正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神使的时代主角终于要变成人。俄狄浦斯是最后一位英雄,克瑞翁是第一位人君。在索福克勒斯笔下他不是,他和海蒙就军权和民主争吵,海蒙反驳他“只有一个人的城邦算不上城邦”。而今海蒙求求他救救安提戈涅,克瑞翁却无奈“立法之前我是主人。立...
评分##《安提戈涅》是一部古希腊悲剧戏剧作品,安提戈涅这个人物是俄狄浦斯王与他母亲生下的女儿,这部作品延续了俄狄浦斯王父亲那一辈以来的悲剧。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解决就是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安提戈尼的自缢就是这一悲剧冲突的结果,但一方牺牲和毁灭了,并不意...
评分 评分##现代肃剧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