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P.泰勒(1906-1990),英国著名历史学家。192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1938年任牛津大学梅格达林学院评议员,并在到桥大学等校授课。1956年后为英国科学院高级会员。泰勒专攻欧洲近代、现代史,特别是国际关系史、著作等身,被视为西方近代史权威学者之一。
本書以“勢力均衡”為主題,評述歐洲自1848年革命到1918年布列斯特和約的簽訂和威爾遜“十四點”倡議的提出這七十年中,英、法、德、奧、意、俄等國武裝衝突,特別是運用外交計謀爭雄稱霸的情況。這七十年是歐洲作為世界中心的最後時期,也是歐洲“均勢”的最後時期。其後,隨著一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發生了變化,歐洲作為歐洲中心的地位從此一去不返。
##对于一个宏大的洲际叙事,太多的细节和人物刻画,以至于阅读的时候难以聚焦。它不像《第三世界的兴亡史》(感觉厚度差不多)有清晰的主线那么好读,盖因历史久远难以产生代入感。没读完,放弃了,但不可否认是好书。
评分##狗咬狗一嘴毛。太特么乱了,真看不下去。 有一个感触就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被念歪了。大国外交是需要点理想主义的。好的外交就是1%的理想主义和99%的利益考量。少了那1%,肯定搞不好。
评分维也纳体系是对1789的反动,这个制度既强调在欧陆大国之间维持均势,也强调各国君主依据正统性而团结。奥地利作为发起者,起到了轴心作用,它既因为本身的庞大和薄弱受到??的青睐,成为其维系均势的合作伙伴。也因为哈布斯堡的正统性而得到??认可,被当成君主们的榜样。1848之前,这一体系得到了基本的维持。但终究无法阻挡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民意演变。当尼古拉一世发觉自己始终不能为其他君主接纳,当??发觉无法依靠支持奥地利来弹压????,这个看似精妙的体系也就不可避免的迎来了破产。在基于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结合的19世纪末叙事中,均势和君主正统丧失了内涵,逐渐沦为外交官挂在嘴边的修饰和各国粉饰太平的虚伪仪式,一战前的欧洲看上去可能与1815区别不大,但共识早已消失,风暴山雨欲来。
评分##2021年的第65本书。从二月革命到一战的欧洲外交史。漫长的19世纪,欧洲政坛云谲波诡,瞬息万变。各强国间矛盾与利益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可以看到在此期间,昨日还并肩作战的盟友顷刻之间化为仇雠,政治的吊诡处处一览无遗。
评分##有点懵
评分 评分 评分##就是说书的方式写作的,把每个国家拟人化进行表达,翻译的也不行,非常生涩,不知道怎么一帮装叉的把分数打了这么高的。主要从外交和军事的角度讲了这一段历史,序言写的还可以,由于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发生重大的变革,所以君主的统治的正当性变成了必须不断的扩张为自己国家...
评分##气势磅礴,大气恢宏。1848-1918这70年,是欧洲大陆风起云涌、纵横捭阖的70年,这其中最重要的地缘性事件莫过于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它直接影响了欧陆的未来走向,某种程度上也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本书是「近现代欧洲衰落与均势格局消亡背后的国际关系史」,也是一部罪行累累、鲜血淋漓的殖民史,弱国被列强任意摆布,肆意凌辱,欧洲爆发大战之前的「和平」建立在欧洲之外亚非拉国家被欺压和强暴的基础上。所有人都向往发达国家的体面生活,可是体面从来都不是从天而降的,一个人的体面背后是无数人的挣扎和流血,这就是国际政治的残酷之处。商务印书馆作为一个老牌出版社,印制了数不清的学术出版物,这本书还是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错字和印刷错误,令人皱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