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子诚 1939年生于广东揭阳。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62年留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教研室协作教研组担任写作课教员。1977年转入当代文学教研室。1978年评为讲师。1985年评为副教授。1993年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退休。现参与中国新诗研究所《新诗评论》、“新诗研究丛书”的编辑工作。著有《文学的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材料与注释》等。
努力把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加以考察,以靠近历史。
编辑推荐
《中国文学1949—1989》在对当代文学的叙述上,除了有关文学规范、形态的特征外,还特别考察了当代文学生产方式、作家的生存状况与文学形态的关系,使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得到深化和开拓。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1949—1989》是洪子诚先生对20世纪文学史研究的典范成果,试图建立新的叙述体系。他从当代文学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出发,来把握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和生存状态: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描述“当代文学”文学体制的建立,文学高度“一体化”的形成和削弱、崩溃的过程。
##言简而意丰!!!微言大义!!!值得二刷三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审慎克制,叙述严谨,举重若轻
评分##最近旁听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读洪子诚老师的小书。四十年当代文学史,就是由统一而分化的历史。体会有四: 1. 政治社会压力的宽松化,导致个人自由的扩大,但同时商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将因意识形态抬升地位的严肃文学打翻在地,并迅速过渡到大众文学的时代,文学反倒由中...
评分##审慎克制,叙述严谨,举重若轻
评分北大中文系的洪子诚老师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早些年的一个系列课程讲授实录的合集,堪称其后来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精华版,尽管篇幅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但正如作者自己所言,这本小书要义更加凝炼分明,精华已经基本体现。小书采取的是类似剑桥中国史系列那样的专题研究形式,分新中国前三十年与从“文革”结束到上世纪80年代终结这两个大的时间阶段,进行上下编论述。其表达简明而到位,而且始终关注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文化这样的问题意识展开分析。无论是写法、框架、视角,亦或具体表达,都是一本虽篇幅短小,但足够经典的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