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子诚 1939年生于广东揭阳。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62年留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教研室协作教研组担任写作课教员。1977年转入当代文学教研室。1978年评为讲师。1985年评为副教授。1993年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退休。现参与中国新诗研究所《新诗评论》、“新诗研究丛书”的编辑工作。著有《文学的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材料与注释》等。
努力把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加以考察,以靠近历史。
编辑推荐
《中国文学1949—1989》在对当代文学的叙述上,除了有关文学规范、形态的特征外,还特别考察了当代文学生产方式、作家的生存状况与文学形态的关系,使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得到深化和开拓。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1949—1989》是洪子诚先生对20世纪文学史研究的典范成果,试图建立新的叙述体系。他从当代文学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出发,来把握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和生存状态: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描述“当代文学”文学体制的建立,文学高度“一体化”的形成和削弱、崩溃的过程。
##最近旁听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读洪子诚老师的小书。四十年当代文学史,就是由统一而分化的历史。体会有四: 1. 政治社会压力的宽松化,导致个人自由的扩大,但同时商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将因意识形态抬升地位的严肃文学打翻在地,并迅速过渡到大众文学的时代,文学反倒由中...
评分##刚读完西南联大的书,然后开始看建国后。意识形态的根扎根不容许有任何的错位,严格的思想控制程度不忍卒读,文学完全成了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建国初期三派人物,分别是周杨、胡风、江青代表的激进派。继50年代胡风集团的批斗之后,六十年代周扬等人面临了同样的灾难。左翼作家内部也被划定性划分,残忍到不能容忍多样性的思想和话语,哪怕是自由主义作家。期间有过几次短暂的恢复,而敢于说真话的人,也再一次被打倒。书中引用刘宾雁自传里的话“我看见危机,同时走向自己的危机”,支持朦胧诗的“三崛起”评论家们,后来也受到抨击,这些都是课上老师不会讲的内容,只能自己挖掘。回顾这段历史,大致都分为老一辈,知青一辈,年轻人一辈,在文坛里此起彼伏,控诉之后,是将心比心的谅解。然而无论如何,都是充满了遗憾,几十年的停滞,为时已晚的归来
评分##洪子诚老师思考的深邃与现实关怀是令当代文学史研究获得了学术尊严。这本概论比起文学史来更为思路明晰、观点突出,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当代政治影响下的作家精神变迁史。尤其是对十七年和文革文学,对文学的生产机制研究,无出其右。
评分##讲得一清二楚,再次加深对当代文学史的印象。
评分##概说 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文学史专著中的经典,这不需我来重复。它的好处,也自有学术角度的公正评说。然而,好归好,这样一部四百来页的教材,并不适合每个人阅读。它作为教材的面面俱到,论述的不动声色,是一种业内人士方能细细品咂出滋味的博雅贯通。 如果说《中...
评分##言简而意丰!!!微言大义!!!值得二刷三刷!!!
评分 评分 评分##对于学界来说,当代文学史的条理或许早已清晰,但在大众文化中,当代文学史却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一方面,是因为当代文学史太接近“史”,这要求研究者同样要背负起史家的使命,在“地貌复杂”的当代史中挖掘出一条“山路十八弯”的文学进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代文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