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的是“西方到来”之前的中国。18世纪的中国不是“不变”,而是存在着生机勃勃的“变革”,是对于潜在发展成为强大的、近代的中国有重要意义的改革时期。“耗羡归公”是财政制度这一改革主要领域的顶点,它不仅解决了前朝遗存的种种问题,而且是对当时各种财政危机的有效的合理化解决方案。各省实施改革,因地制宜,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成效显著,有益于国计吏治民生。然而“耗羡归公”并不能一劳改永逸地解决清朝财政存在的所有问题,改革从一开始就受到抵制,加上集权国家的财政要求,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制约,后来的“耗羡归公”政策辉煌不再。
这是一部“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作品,是利用档案细致探讨中国历史的代表作。
##通过将火耗收入合法化,为地方官员创造了一个可靠的公共支出经费来源,以此取代了之前地方上以额外的加派、勒索和捐献为主的非正式经费体系,初步建立起了地方财政管理制度。“以公完公”原则的确立标志着国家的正项收入与各省的公项收入之间的区分,使得各省各级行政机构可以拥有自己的合法收入来源履行各自的职责。意识到亏空并不是官员道德而是制度问题,这一认识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步骤。与很多人想的不一样,火耗归公实际上解放了官僚和基层士绅。
评分##【第一次点评:在《州县官的银两》第三章“火耗归公”,曾小萍论及满清官员的加派已极其普遍和严重(达到正赋40-50%),康熙表面上拒绝将加派合法化,拒绝年羹尧建议合法化一些加派的请求。康熙的逻辑是,腐败是官员个人的操守问题,制度上无法杜绝,加派也是官员的个人行为,...
评分 评分##从《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的引用中跳到此书。作为外行从阅读中能够获得的知识显然是很有限的,但即使如此清中期财政管理(及政府运作)面临的问题的技术细节,仍然留下深刻印象。对于历史存在很多粗糙的开脑洞的解释,原来就觉得根基不牢,现在更觉得没有对技术问题的了解和把握,大而化之的结论大多不可信。 差不多上研究生之后,就一直在看这本书,初看时不以为然,后来又很佩服,到现在,知道这是个多么复杂的问题,zelin也并没有雄心要讲清楚,只要能展示一个侧面,就是不得了的功夫了。 搞明清的人都知道,当时的地方官缺钱,很缺钱,我们常常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其实,...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