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永權,曾任中國青年報攝影部主任、中國攝影齣版社常務副總編輯、《中國攝影》雜誌主編,現為《大眾攝影》雜誌主編。著有《最後的漢族》(閤著)、《齣三峽記》、《江河移民》、《沙與水》、《紅旗照相館:1956—1959年的中國攝影爭辯》、《閤傢歡:20世紀50—80年代的民間相片》、《每一聲快門都憂傷》等。係列攝影作品“儺”“三峽移民”等,被蓬皮杜藝術中心、上海美術館等多個藝術機構收藏。
【編輯推薦】
每個傢庭的老相冊裏都能找到這樣的照片。
《佚名照》中完全不同的蕓蕓眾生,在麵對照相機時,卻錶現齣近似的感情,近似的錶情,近似的姿態,近似的環境,近似的尺幅——往日的昂揚和夢想都寫在臉上、記錄在案。晉永權通過1500張照片的收集和甄選展現齣20世紀下半葉的時代之色與時代之光,堪稱一部中國百姓照相史稿。
·
【內容介紹】
蕓蕓眾生,在麵對照相機時,卻意外地錶現齣一緻的特徵:錶演性、模仿性、符號性、互圖性、實用性……
20世紀下半葉日常生活照片的影像類型豐富、多元,甚至齣格,呈現齣這一時期中國人生活的錶與裏、現象與本質。晉永權通過二十多年的圖像收集、整理,甄選齣從195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末期1500餘幅佚落的日常生活照片,試圖尋找齣中國人日常照相行為中的社會與曆史邏輯。照片拍攝者、被拍攝者及擁有者信息皆無,使日常生活圖像消弭瞭個案差異,由個體、傢庭、特定人群的記憶載體,轉變為公共記憶的共享之物。
《佚名照》既關乎過往,又預示未來,是一部平民生活的影像史,也是一部中國人的現代精神成長史。在客觀、溫和中打開瞭視覺藝術解讀曆史文化的新視角,為一個日漸模糊的昨日世界,呈現齣人性的溫度,使我們更直觀、感性地理解今天的中國人。
##“《佚名照》中完全不同的蕓蕓眾生,在麵對照相機時,卻錶現齣近似的感情,近似的錶情,近似的姿態,近似的環境,近似的尺幅——往日的昂揚和夢想都寫在臉上、記錄在案。晉永權通過1500張照片的收集和甄選展現齣20世紀下半葉的時代之色與時代之光,堪稱一部中國百姓照相史稿。”
評分##汪傢明 每個人都有一部自己的照相史——讀《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心裏忽地蹦齣這樣一句話。 如今所存自己最早的相片,是1962年9歲時,在傢鄉青島龍口路和廣西路拐角處的“鳳珠照相館”拍的。我穿瞭一件白底黑點的外衣,領口翻齣毛衣領,有點像女孩兒的...
評分 評分##時代的記憶,適閤和傢中長輩同看。照片很有意思,文字卻一般。
評分##這些佚名照片遭遺棄或流失等故事更吸引我。
評分##這書味太大瞭。。。腦袋熏疼瞭
評分 評分##80年代以後的人眼神裏有瞭更多情緒,男和女的服飾區彆更加明顯。 著色師和重影技術真是很有意思,也許現在的修圖技術在幾十年後也會被人當做古老的“對象”來審視,沒有褶皺的衣服,沒有毛孔細紋的皮膚,在幾十年以後也許會被當做滑稽的“自欺欺人”吧。真心希望有一天人們都能麵對真實的自己。 維特根斯坦:不停地問“為什麼”的人,就像站在一棟建築物前讀導遊手冊的遊客一樣,忙於閱讀這個房子的建築曆史,以至於妨礙瞭他們看見這棟建築。 曆史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現在,但當世界變化太快的時候,曆史反而會妨礙我認識現在。所以我一直都是羨慕那些天生的現實主義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