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罗·马丁(Jean-Paul Martinon),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College)“视觉文化和哲学”(Visual Cultures and Philosophy)教授,并与伊尔·罗格夫(Irit Rogoff)共同创建金史密斯学院“策展/知识”(Curatorial / Knowledge)项目。著有《策展哲学》(The Curatorial: A Philosophy of Curating)及《作为伦理的策展》(Curating As Ethics)。
译者:
王乃一,策展人,MediumMedia联合创始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V&A/RCA History of Design博士候选人,英国中英文化协会(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两届学术奖金的获得者。自2017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开设“当代设计策展”和“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方向课程,从事设计策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策展哲学》是英国伦敦金史密斯学院视觉文化系“策展/知识”项目近五年的研究成果合集,创造性地提出“策展性”概念,书中的六个主题展现了思考“策展性”的方式,启发读者对策展进行解构性的思辨。本书在一种全新视角下探讨“如何思考策展”这一议题,展现了从逸事到理论、从个人到哲学等多个审视角度。不同维度的探讨使人们对策展产生了全新的思考。突然间,策展变成了一种活动,涉及所有人(艺术家、策展人和观众),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
《策展哲学》将当代哲学思想和理论带入对“策展性”的讨论之中,使人们能够超越对展览项目的简单描述,并对其进行反思。本书理论具有前瞻性,其理论框架对思考策展及其意义来说必不可少。
##首先,这是一本做得非常非常非常好的书!!!无论是书籍的装帧、纸张的触感都堪称完美!!! 在电子书如此丰盛的今天,为什么要去读纸质书呢? 我想,因为阅读不止是知识与内容,阅读应该是一件更为具体的事情,一件可以超越工具理性的事情。所有关于阅读的细节,都是阅读的血...
评分 评分太德勒兹 太朗西埃了 术语的编织大于思想的表达 真不如去看陆老那本《艺术展示导论》
评分##都是中国字但就是看不明白他在絮絮叨叨什么?大多数时间作者在对他自己发明的新概念“策展性”进行诠释,却一直处于神神叨叨自说自话状态,让人怀疑他平时和他英语的同胞能有效共通的信息量是多少?如果是书里这种状态我想50%就是高的了,真的应了他开头说得:“我们的计划是停止人们的策展!”看完他通篇的神谵之语,可能一般人都会觉得策展人是一帮神经病,对他们策划的展览也顿时兴味索然毫无期待。个人认为展览还是要远离知识分子化,不要动不动就发明新概念好像当年那些知识分子发明意识形态战争,展览是需要观众的,否则不太能称其为“展”,非把展览弄成高僧禅定参悟圆觉经一样的东西是不是有些误入歧途?也许作为一种思考和理论前沿探索可能有其宝贵之处,但可能不太适合中国策展人。
评分##也该祛魅一下策展人“著名”的头衔了。读的过程真的数度想要放弃,有些策过某大型双年展的人,有点让人尴尬。 翻译没啥语感,当然也可能是——策展人的写作,都只是一种看似口舌如簧的,但只是拼凑的假知识? 还有,在这本书里,我感觉尽管策展人在提“策展性”,但仍然只是一种对“策展”工作的补偿式话语,并未做出实质探讨,跟书名《策展哲学》放在一起,便有巨大欺骗性,哲学这一提法不太成立。 不过话说回来,文字是证词,每一篇写作都在不同层面,暴露着策展人的种种问题,反而可以作为一本策展专业讨论策展、祛魅策展、批评策展、实践策展的起点了。 还是有几个部分有启发的,如: p45页开始论述集体与基础设施这一节还不错。 p95《简单的操作者》Sarah Pierce这篇关于策展性的反思,反而让整本书成立了起来。
评分##概念玩到天上……..这熟悉的似懂非懂感
评分##書中很多篇都在「策展」(curating)跟「策展性」(curatorial)的差異。其實用洪席耶的「警政」(police)跟「政治」(politics)也很好理解,前者是機構化的、政治正確的、鞏固既定系統的維護共識(官方機構等)。後者是解構的、不可預期的、質疑前提、批判性強的(歧異)。有趣的是,書中每位策展人書寫的方法都挺有創造性,不是一般的理論爬梳,廣泛滲透到編舞、劇場、哲學、藝術等領域。也可以說,這本書是關於「策展的自反性」,當策展在今天變成一種明星光環在維護官方話語時,如何開展另一種實驗?如何跳脫既定框架?如何讓人覺得不再理所當然?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