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保羅·馬丁(Jean-Paul Martinon),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College)“視覺文化和哲學”(Visual Cultures and Philosophy)教授,並與伊爾·羅格夫(Irit Rogoff)共同創建金史密斯學院“策展/知識”(Curatorial / Knowledge)項目。著有《策展哲學》(The Curatorial: A Philosophy of Curating)及《作為倫理的策展》(Curating As Ethics)。
譯者:
王乃一,策展人,MediumMedia聯閤創始人,英國皇傢藝術學院V&A/RCA History of Design博士候選人,英國中英文化協會(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兩屆學術奬金的獲得者。自2017年起,在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開設“當代設計策展”和“設計批評與策展研究”方嚮課程,從事設計策展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策展哲學》是英國倫敦金史密斯學院視覺文化係“策展/知識”項目近五年的研究成果閤集,創造性地提齣“策展性”概念,書中的六個主題展現瞭思考“策展性”的方式,啓發讀者對策展進行解構性的思辨。本書在一種全新視角下探討“如何思考策展”這一議題,展現瞭從逸事到理論、從個人到哲學等多個審視角度。不同維度的探討使人們對策展産生瞭全新的思考。突然間,策展變成瞭一種活動,涉及所有人(藝術傢、策展人和觀眾),不僅是被動的接受者,更是積極的參與者。
《策展哲學》將當代哲學思想和理論帶入對“策展性”的討論之中,使人們能夠超越對展覽項目的簡單描述,並對其進行反思。本書理論具有前瞻性,其理論框架對思考策展及其意義來說必不可少。
##羅馬帝國的公共事務館長,是首批策展人。拉丁文作傢希吉努斯關於庫拉(Cura)渡河的寓言,布魯門伯格在重讀時,機敏地指齣:“沒有任何跡象說明為什麼庫拉必須先過河纔能塑造她的生物,而且她多半在過河前就能在河畔上找到黏土。”與古希臘對於創造的概念相反,自我鏡像的時刻必然存在於創造行為本身之中。根據這個神話,庫拉首先要看到自己的形象倒映在水麵上, 並與此同時察覺到河畔的黏土,隻有這樣,她纔能被驅使著去拿起河畔的黏土,以此塑造一個“以她自己為形象”的生物。那麼,我們是否既要把“策展人”看作希吉努斯筆下庫拉的後裔,也要把他們看作是庫拉的現代顯現?跨越無數河流,甚至海洋。
評分##我喜歡逛博物館,展覽和展覽真不一樣,每個展覽都體現瞭策展人不同的思路。這本書提齣的“策展性”讓我開始思考每一場展覽背後的構思。書是文集,不同作者之間的故事不一樣,角度不一樣,有的很好懂,有的還需要再思考。內文用紙特彆好,封麵質感也相當不錯。 誠如作者所言,本書是對“策展性”的一種“不關乎特定話語、學科、知識領域或意識形態”的思考和闡釋。閱讀本書的過程,也像是在一場思想展館中徘徊,或偶遇令人欣喜的作品,或試圖理解某樣晦澀的創作。這或許是作者有意為之,因為這場展覽的主題恰是“策展性”。 作者首先強調...
評分##一本幫助初步瞭解策展的圖書~
評分 評分 評分太德勒茲 太朗西埃瞭 術語的編織大於思想的錶達 真不如去看陸老那本《藝術展示導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