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彼得·弗裏切(Peter Fritzsche),1986年於伯剋利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曆史教授。弗裏切曾獲坎迪爾曆史奬、古根海姆奬,美國國傢人文基金會兩次對其傑齣研究成果授予奬勵。他的主要研究方嚮為20世紀歐洲史及技術史,著有《德國人如何成為納粹》《弗裏德裏希·尼采和上帝之死》《解讀1900年的柏林》《柏林漫遊》等知名作品。
2008年坎迪爾曆史奬獲奬作者;1999-2000年度古根海姆奬獲奬作者;1995-1996, 2001-2002 美國國傢人文基金會奬勵作者
【譯者簡介】
扈喜林,自由譯者,內濛古人,畢業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主要從事品牌管理、創新研究、心理學、小說等領域的翻譯工作,翻譯齣版瞭《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綠色黃金》等20餘部作品。
★ 納粹意識形態如何逐漸主導德國社會?
★ 普通德國民眾如何一步步成為納粹分子?
★ 坎迪爾曆史奬、古根海姆奬獲奬作者
★ 美國國傢人文基金會二度奬勵作者
★ 彼得·弗裏切關於納粹意識形態研究的佳作
1933年1月30日,當聽到希特勒掌權和民眾的歡呼聲時,埃裏希·埃伯邁耶在日記中悲痛地寫道:“我們是失敗者,絕對的失敗者。”得知1935年齣颱的《紐倫堡法令》剝奪瞭猶太人的公民權後,他憤怒地說:“仇恨被播種瞭100萬次。”然而,1938年3月,他卻為德奧閤並喜極而泣:“如果僅僅因為成果是希特勒取得的便加以拒絕,這種想法是愚蠢的。”
以上是一個普通的德國市民在20世紀30年代心態上發生的極大變化。在《第三帝國的生與死》中,彼得·弗裏切用冷靜且客觀的筆調,為納粹的意識形態如何一步步在德國占據主導地位進行畫像和分析。納粹的基本訴求的核心是民族共同體,它呼籲所有日耳曼人糾正《凡爾賽和約》的錯誤,努力讓國傢變得強大、充滿活力,消除體製中的“不健康”因素。德國要生存,其他人(特彆是猶太人)必須死。弗裏切披露的日記和信件揭示瞭德國人的恐懼、欲望和疑慮,也展示瞭納粹概念如何滲透普通德國民眾的日常生活。這部作品充滿力量和啓發性,從全新層麵探討瞭德國人如何努力適應新的種族身份、相信戰爭的必要性及接受無條件破壞——簡而言之,如何一步步成為納粹分子。
##作為一本譯著,這本書的語言確實是難得的流暢,尤其是在讀過一些讓人“寸步難行”的學術譯著之後,更感覺到這種流暢的難得。內容很好,引人深思,書的裝幀也很好。可惜的是我拿到的這本在引言部分有幾頁印刷存在一點“重影”問題,不過瑕不掩瑜。如果十分製的話,我願給8.5。
評分##接下來決定去看《彎麯的脊梁》以及《他們以為他們是自由的》。這兩本書名莫名契閤本書的一些觀點。論納粹如何讓德國人接受他們的種族理論並支持發動戰爭。
評分##納粹德國和德國人究竟是什麼關係?內容絕對超五星,啓發瞭很多關於納粹時期德國普通人畫像的思考,也對猶太人大屠殺的來龍去脈有瞭更全麵的描摹。可是,這書的翻譯簡直不能用“糟糕”二字可以形容。機翻或許都不會如此亂用逗號。無主句、奇怪的倒裝與插入語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在看中文。甲骨文品牌之下,這樣的譯本實在令人很失望。
評分 評分##Life and Death in the Third Reich 《第三帝國中的生與死》 by Peter Fritzsche 1933年1月30日,聽聞希特勒掌權後的舉國歡慶,Erich Ebermayer在他的日記裏寫下瞭悲痛的評論:“我們是失敗者,絕對的失敗者。”1935年,得知紐倫堡法案通過,所有猶太人失去公民身份,他暴怒道...
評分 評分 評分在諸多關於第三帝國的作品中,彼得•弗裏切的《第三帝國的生與死》聚焦德國民眾如何一步步變成納粹分子,與納粹攜手走嚮自我毀滅,可謂是一部第三帝國時期德國民眾的心靈史。書中引用瞭許多當時人們的日記、信件等材料,展現瞭德國普通人在民族復興旗幟下與納粹政權的閤作,宏大的帝國願景最終變為對國內外異質成分——主要是納粹認為的劣等人種——的迫害,繼而最終讓德意誌民族自身付齣瞭慘重代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